一场不知未来的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12-23 00:00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李长需 查看:
洗刷河南耻辱
12月19日入夜,开封城像往常一样起了寒雾,幽暗的灯光穿过冷气,抛洒在斑驳的路面上。城市陷入了冷清。而它的一角,开封南关的公立法政学堂,却是另外的景象,零零星星的人群,络绎不绝地从各个角落游荡而来。这一晚,注定不同。
这一晚,张钟端来得格外早,他不停地跟前来的人们打招呼。这些人,有的是同盟会的会员,有的是仁义会的会员,有的是巡防营反正清军代表,有的是商界、学界的代表。100多人,陆续来到,挤满了屋子。
喧闹声中,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走上主席台,他面目英俊,神态文静。人们很快认出,这就是召集人张钟端。这位操着许昌方言的年轻人告诉大家,他在武昌起义前夕由日本返国,经湖北回到开封,他回来就是为了跟大家一起起事。“现在汉口、汉阳失守,我们河南应该负责。袁世凯是河南人,我们河南若不革命,还有啥脸面见全国父老兄弟?如果我们现在发动起义,还可挽回战局”。
张钟端越说越激动:“今天革命的成败,就是汉人存亡的关键,诸君当以决心从事,努力进行,不要给汉人丢脸。何况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有取义成仁,方能不朽。那些饱食暖衣,醉心利禄,坐而待毙者,与禽兽何异!”
“好啊,我们举行起义,截断清军的后路,支援湖北、陕西、安徽,这样还可以稍洗河南的耻辱。”27岁的周维屏响应道。
这声音如暗夜里的光亮,照亮了大家的眼睛。群情激愤中,大家一致同意在开封组织第二次起义,并共推张钟端为起义军总司令,王庚先、周凌卓为副总司令。之前,曾推杨勉斋为总司令,杨以文弱推辞掉,选择有胆有识的张钟端,正是恰当的人选。
虽然被选为总司令,张钟端其实也是信心不足。“事先并不曾做成功的打算”,多年以后,身与其役的吴沧洲反思说,这次起义,只是形势所逼而已,他们痛心于历史上“开通最早,文化独先”的河南,在各省革命党人期望特殷之际,却落在南北多省之后,自愧没有尽到中华儿女对革命的责任,因而不惜豁出一切,以求一呈,决定“不论成败,必须硬干”。
基于义愤而非理智,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只欠东风
这次会议之后,各种紧张的准备有序进行,除了联络各界革命力量,还获得了商界20万元的革命经费捐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一时刻,张钟端突然接到了武昌革命临时政府的电令,要求他们务必在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初五)之前起义。因为这一天是“南北和谈”开始的时间,这一天之后,就不能再起义了。这样,所有的准备,将前功尽弃。
张钟端思考再三,觉得起义条件基本成熟,如若再拖延下去,不知还有什么变故,不如趁早放手一搏。
决定之后,他以起义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布了起义方案。
当时的方案,将参加起义的人员做了详细的分工,由已联络好的城内2000名军民承担发难任务,先攻占铁塔寺旁的弹药库,配备弹药后,再以其中的1500人,分两路攻占巡抚衙门,余500人警戒龙亭附近的满营旗兵和拱卫司令部。任命张照发为革命军协统,刘凤楼为革命军督队长,王天杰为敢死队总队长,徐振泉为敢死队先锋队队长,所有人员届时均左臂缠块白布,以示区别。
豫东的民军指挥岳屹和新郑、中牟民军指挥吴沧洲事前带部分队伍,埋伏在城东大堤外和城西近郊,等城里打响后,即里应外合。
起义还组织了20人的暗杀队,任命张德成为队长。他们的任务是暗杀巡抚齐耀琳、巡防营统领柴得贵,使其无人指挥。
方案还包括印刷安民告示、檄文、通告书各数千份,以备成功后散发各地;还要通知京汉铁路沿线各州县的革命党人和农民武装,届时截断铁路,以防南北清军夹攻。
起义时间定在了12月22日夜3时,以敢死队在龙亭、鼓楼放火为号,各路同时发难。
12月22日下午,吴沧洲率领在新郑、中牟仓促组织的百人民军,来到开封城西25里外的韩庄,准备夜晚10时移至开封西北城根处;随后,吴沧洲前往炮营,联络他们一见城内起火便把四门大炮打向抚衙;同时,朱仙镇仁义会众和考城的红枪会众,也如期到达南关和东大堤;豫东的仁义会众化装进入城内,分散到指定地点。而城内的革命党人,则把一桶一桶的煤油放在了抚署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