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知未来的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12-23 00:00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李长需 查看:
开封第一次起义失败,张钟端主动请缨返回河南,准备再次起事。这是一次不知未来、“事先并不曾做成功的打算”的革命,是基于义愤而起事,没有枪,最终的失败不可避免。但英雄的壮举依旧回荡在河南大地,历史不因时间、空间而逊色。
起火的后院
张钟端回到开封的时候,已是夜色初阑。摇摆的灯火晃动在故国旧地,沉默的老城,寂然地迎接海外回归的他。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踏上了留学日本的征途;六年后,他又回到这里,开始了又一个新的起点。
这是一个难卜未来的起点。早在他之先,隐居洹上的袁世凯,南下湖北,收复汉口、汉阳之后,转而赴京组阁,就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途经郑州时特意停车布置防务,以防“后院起火”。
“后院起火”已经不可避免,且成燎原之势。一位跑到信阳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发回的电讯称,河南等“中国北方各地,悉与革命军表同情”,“北京政府已无可望,通国起事,迫在眉睫”。
一个游窜到河南的美国人,向美国驻沪领事馆的报告更是战战兢兢:“河南——匪徒行劫于全省境内,人民悉向乡间搬动,处处皆成危险。”
各种关于河南民众的报道,更是见诸报端。
“觉醒起来要过新的生活”的河南民众,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自觉地走到历史前台,个中情状,即便我们后人,也觉惊讶:“开火车之技手,故意猛开火车,撞伤清官兵之火车,使其不能援救武汉”;“测字算卦者,已多趁清官兵来测字算卦之时,就字义算卦理,演义为革命,不应驰援武汉,以懈清官兵之心”;甚至连妇女也随行在起义的队伍中。
而张钟端的同志们,则奔走在全省的各个角落:吴沧洲、刘纯仁等已说服中州大侠王天纵,正带兵驱驰在攻打洛阳的路上;刘荣棠、李锐五说服豫东各仁义会首领,组织了万余人准备偷袭开封城;刘积学等人在叶县城北设立了机关,准备购械攻打南阳城;暴式彬等人,已联络豫北的在园会众,欲伺机炸掉黄河铁桥;张希圣在浚县,朱炳熏在陈州和项城,阎子固、任芝铭、刘芳佛在新蔡等地,也做好了起事的准备。
幸福的献身者
这是一个理想与信念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为此而幸福地献身。
张钟端也许听说了那些幸福献身者的名字:钟鉴,身带炸弹,准备寻机炸毁漯河铁桥,当走到郾城车站时,被密探发现,当场牺牲;李秉志,只身炸毁了明港的清军东方转运粮库;刘克仁,独自炸毁了清军在花园的炸药库;俞大猷,在东篁店车站,反扳开火车车轨的舵,让坐在列车上的不计其数的清军瞬间葬身火海,而俞大猷自己,则被守卫车站的清军鞭挞致死。
张钟端自己,就是要做一个幸福的献身者,他行走在开封冬日夜晚的灯火里,没有想过退路,他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完成伟大的使命。
还是在火车上时,张钟端就遇到了河南陆军第二十九协执事官成慎,问明了陆军二十九协司令部警察教练所第一大队长徐廷麟的住址。一下火车,张钟端就直奔裴场公胡同徐的寓所求见。二人相见寒暄后,张钟端就说明来意,徐廷麟很赞成组织起来响应革命,他叫来住在附近的同事张实亭,一起商议计划。
凄迷夜色中,三人商定了联络的对象,包括开封繁塔寺法政速成学堂的监督杨源懋,及富有革新思想的教师和学生刘镇华、杨汉光等人,还包括河南法政学校教务长张登云、河南高等学堂教师胡汝霖、时经训及新蔡的刘粹轩等。
谈罢已是夜阑更深,三人豪兴不减,置酒备菜,开怀畅饮。他们边喝酒边纵谈革命,认为河南发动革命,必须先组织好革命的实力,而要组织革命的实力,就要着重开封现有的巡防营与新军:巡防营官兵思想陈旧,与革命格格不入;新军连排长大多受过新式军事教育,容易号召;而新军的协统张锡元刚被提拔,感恩图报之际,不可与言革命,可与言革命者,唯河南陆军第二十九协执事官成慎,及下级军官吴沧洲、岳屹、金尊华、秦国珍等人。
第二天,张钟端会见了应约而来的王庚先、王天杰、张德成、李鸿绪、单鹏彦、张照发、刘凤楼、王梦兰、崔德聚、李干公、李心梅、沈竹白等数十人,他们皆义愤填膺,誓灭清廷。
这让张钟端格外振奋,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献身者,他已经没有初来时的惶惑。他一面加紧联络有志的知识分子,一面联络新军中的革命者,还抽出时间去了兰考,联络那里的仁义会会员。
一切,都在紧张而秘密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