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夏战争日记(4)(10)

辛亥革命网 2012-07-10 00:00 来源:文史资料 作者:熊秉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阳夏战争日记》系熊秉坤在阳夏战争期间口述并部分执笔,由其书记官逐日记录行军和作战实况,并抄存了各项命令和有关报告、规定、意见

熊秉坤意见书

     禀都督请将湘鄂两军掉调战守,具呈仰祈宪鉴事:窃卑协于九月之初六七等日与满贼接战,目睹新招1961年10月13日,熊秉坤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摄于全国政协第四会议室军队无济于事,不但不能杀敌致果,反牵制全军。推原其故,皆招募于仓卒之间,又大半武汉子弟,家属朋亲,身家念重;又未经训练,进则乌合,退则兽散,欲求效死勿生之义,百难得一。连日以来,卑协同各标营驻防汉阳黑山、十里铺一带,实探得夏口尚有数千敌人盘踞,隐现莫测,其粮饷亦甚充裕,其意殆欲久据以老我师,而反客为主。宜挑选精锐包抄,而一鼓歼除,唯是新兵虽多,不能任战。愚见所及,将新兵调为湘省守兵,湘省战兵调至鄂省悉力并剿,使满贼不能久据夏口。而新兵调防湘省者,亦可训练成军,以为北伐[1]之基础。再新兵调湘必有辞退私逃者,听其去留,抵湘后添召成军。缘此新招军士,汉口居其大半,性多狡黠,身家念重,习惯游惰,留之无益,去斯可矣。卑协忝膺重任,昕夕筹思,焦烦无既,目睹情形,非变通办理不足以期得力而早日驱除。是否有当,伏维鉴核施行。

     [1]湖北军政府在与清政府代表交涉停战议和的同时,从1911年12月至1912年1月也曾组织力量准备北伐,企图用武力战胜袁世凯的北洋军,进攻北京,消灭清王朝。为此,组织了北伐三军。1911年12月中旬,各省留沪代表召开会议,举黄兴为正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后又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黎元洪便以大元帅名义,将全国民军编为四支大军,统归大元帅节制,大本营设于武昌,以北京为进攻目标,部署北伐。接着黎元洪又发表了不少北伐的通电、命令,但北伐的实际准备是很有限的。1911年12月1日,湖北军政府与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军签订停战协定以后,北伐实际上已停止。

第十标二营督队陈连魁意见书十一月初八日[1]

     敬禀者连魁,淦川下士,少习商业,壮游鄂渚,慕华盛顿[2]之为人,怀祖宗之深耻,投身军界已经三年。操课余暇披览书报,痛满奴之专制,苛例频加,剥吾族之脂膏,恶条严定。近更不自谅德,假立宪[3]之虚名,权让汉奸,行卖路之实约[4],政授外人,瓜分立见不求救亡之策,志士泣争反下格杀之旨。惨哉满奴,祸我汉族如是其极也。兹幸彭、刘、杨三君[5]首先发难,1956年11月,熊秉坤与老战友在孙中山铜像前合影已破瑞贼之胆,同志继起,光复武昌省城,越日两汉全定,父老欢迎,虏廷震惊,瑞贼[6]败走。惜乎不谋远略,专务空疏,胜亦不守,败更私逃,将不知兵,何能服众,人徇私见,谁肯亡身!新兵非不勇也,前月三道桥之战,奋不顾身,逆匪张景良受贼重贿,故意只发子弹二排而驱之临阵,以致汉口失守,锐气全丧,贼人获利得寸进尺,反客为主,彼受其逸,我任其劳。而数十年来经营缔造锦绣之汉口,竟付之一炬,贼兵更乘间奸掳烧杀,惨难名状。当是时也,我兵多贼兵数倍,苟能预于黄孝[7]等处为亡羊补牢之策,分兵把守险要,牵动贼势,毁其铁道,贼又奚敢侥幸妄攻,直犯汉阳,自绝归路乎! 乃当事者不此之图,专顾一隅,故贼智得逞,汉奸内乱,而地雷无功,郡城既失,而武昌震动。兹幸民心固结,各省来援,兵势大振,转危为安。不然前功俱废,人民涂炭,受害何可言宣。今黄孝被贼占驻矣,根深蒂固,一时难于摇动。为今之计,莫若分兵五路,同时进攻,昼伏夜行,占领新沟,西取云梦,以图孝感,断贼水路粮道。盖彼处河港甚多,运粮便利,故分支队,上取德安、应山等处;进逼广水,效声东击西之法,扰乱贼之军心,使其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又以一军占领蔡甸,断贼援路,兼图汉阳上游。又以广西、湖南两军,由黄陵矶分途出发,袭取沌口、大集厂[8]一带,直抵鹦鹉洲与贼兵火相见;复调广东、安徽江南之众,由黄陂北攻武胜关;又分支队南趋三汊埠,佯攻孝感前面,实以毁其铁道为宗旨。 双方侧击,三路包围,贼惧归路断绝,挥师返救,汉口定然空虚,我即将省城、青山、阳逻防御之众,分三路袭取汉口。汉口既得,贼必弃守汉阳,我军从后而尾击之,则武胜关不难下也。武胜关既下,河南势必乘机反正,再会齐、晋、秦、鲁、豫之师北伐直隶,不须三月间,大业可以告成,直捣黄龙府,痛饮叙勋酒。此非常之功,必赖非常之人,舍我公外,其谁当之!连魁不学无术,厕身军界,素荷栽培,未酬万一,兹蒙下问,略贡刍荛一得之愚。是否有当,伏乞宪台训示,并叩勋安!

     [1]十一月初八日,即1911年12月27日。

     [2]华盛顿,是指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732—1799),是美利坚联邦共和国的奠基人,美国第一任(1789—1799)总统。

     [3]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夏,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并着手改革官职。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为预备立宪时期。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咨议局立宪派的多次联合请愿活动,清政府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清政府的假立宪,不断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揭穿。资产阶级立宪派在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也对之失望。辛亥武昌起义后,11月初,清政府虽又颁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但已无法挽救它灭亡的命运。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