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实业救国与陈济棠为钨砂抗蒋联红(4)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胜宏 查看:
陈济棠对广东经济建设颇有建树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掌权后,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买家。德国对于战略原料的需求不仅得到南京中央政府的积极回应,也得到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的地方军阀的积极回应,陈济棠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剿共”一年余,陈济棠就联系上了德国,希望以资源换军火。
陈济棠是钨砂最大卖家
广州日报:您提出,陈济棠和德国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钨砂基础上,这种需求也让陈迫切希望“礼送”红军离开盛产钨砂的中央苏区,当时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魏炜:1933年7月20日,德国国防军驻华代表汉斯·克兰与陈济棠、李宗仁一起签订了第一份粤德合作协议:《中德交换货品合约》,规定德国在广州的潖江口修建系列兵工厂,两广以货代币支付。1934年7月20日,克兰又与陈济棠签订了一份秘密易货协定:以中国的原料产品交换德国的“工业品”,总额达2亿马克。德国曾与南京政府签订的易货协定规定中国每年向德国输出价值360万元的钨砂,约3600吨。同样,广东方面向德国支付的主要货物也是钨砂,数量不少于此量。由于陈济棠与德国签有两份易货合约,因而,在中德钨矿交易中,陈济棠是比南京政府更大的卖家。陈济棠曾经对德国表示:其重整军备所需要的矿产原料,尤其是钨矿,实际上是垄断在广东省政府手中的。
1929年,广东钨矿产量为3582吨,1930年为2433吨,而同期赣南钨矿的产量分别是5944吨和3805吨,可见,广东本省的钨矿产量差额必须得由赣南补充。对陈济棠来说,最好的结果是能借“剿共”成功占据赣南,然后名正言顺地控制整个赣南钨产区。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粤军一直占据不走,令南京方面非常无奈。
总之,1932 年至1934 年间,中央红军阻击与袭扰参与“围剿”的粤军,不仅打乱了陈济棠企图一举侵占赣南钨砂产地的如意算盘,还明显消耗了其军事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明里“剿共”,暗里贸易成为陈济棠“名利双收”之事。必须兵不血刃地顺利送走中央红军,才能得到稳定、公开的钨砂来源供应。从这个逻辑出发,粤德贸易协定也促成了陈济棠与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的谈判之举。
史迹链接:
琯坑钨矿——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经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授意,由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创办,1918年2月正式投产。该矿是中国第一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对维持广东革命政权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4年,中共对琯坑钨矿进行公私合营改造;1956年收归国有;1989年,因钨砂资源枯竭(品位低)而停产;生产周期长达70余年。对推动粤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及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