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实业救国与陈济棠为钨砂抗蒋联红(3)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胜宏 查看:
赣粤贸易以“武装抢劫”形式秘密交易
广州日报:在谈判之前,中央苏区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魏炜: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先后颁布十余种封锁法规,在所有山口要道,设立关卡哨所,禁止米粮、食盐运入苏区。特别是对食盐和煤油这两样苏区不能生产但又必需的生活用品,实行“公卖”,同时严禁苏区的货物输出白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1933 年4月,苏区中央政府成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部里设立对外贸易局,专责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位于南部的赣县江口贸易分局是中央苏区最大的贸易分局。福建事变后,国民党方面在闽西加紧封锁,导致中央苏区更加倚重以江口分局为支柱的南部贸易。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部贸易面对的正是陈济棠的辖区。
广州日报:粤赣贸易对于中央苏区来说意义怎样?
魏炜:经济封锁造成苏区盐、布、药等物资价格昂贵,加上苏区中央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打通赤白贸易,吸引不少白区商人偷运货物与苏区交易。蒋介石虽下令严查,但偷运之事仍然屡禁不止,有些大商号更是与驻军勾结分利,特别是陈济棠控制的赣粤边境。贸易往来常常是由商家出面,粤军参与得利。例如,著名商家“广益昌”方面供给食盐、布匹、西药等,而苏区方面供给钨砂、粮食、油。双方约定:交货都以“武装抢劫”为名义来完成。由于赣粤贸易的重要性,中央苏区领导人也尤其重视和陈济棠部的经济交往问题。朱德在给陈济棠的回信中提出的双方合作5项内容中,就有两项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合作问题,包括“立即恢复双方贸易之自由”和“请代购军火,并经门岭迅速运输”。
三方博弈 钨砂之争
自20世纪初,钨的价值被世人发现及应用后,立即成为各国工业界,特别是军工界的宠儿。几乎同时,中国南岭地区的钨矿被发现并开采。这也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钨业市场的中心。到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每年的钨产量即已“占世界产额百分之六十以上”,而赣南的钨产量在当时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因此国民党南京政府、广东地方政府和中央苏区三者围绕赣南这片土地而进行的博弈中,钨被赋予了非同寻常意义。
南京方面从1930年起,就开始谋划钨业统制,并欲借“国营统制”之名控制全国钨矿的开采、加工、出售;广东方面,陈济棠觊觎赣南钨矿也有多时,广东有临近赣南钨矿主产区的地利优势,又占据着通过香港进行对外出口的贸易便利,长期把持了钨矿销售的南路,几乎占出口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中央苏区方面,从开辟赣南根据地直到长征撤离的几年内,苏区实际掌控了除大余之外的会昌、安远、于都、泰和等赣南主要的钨矿产区。苏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钨矿生产。1932年春,专门成立“中华苏维埃钨砂公司”,迅速使钨砂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