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城市邂逅 辛亥摇篮缘何香港?(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3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普德法 查看:
港人认同祖国心思革命
“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谢缵泰绘制“东亚时局形势图”,旁题如词,以警世人。
中西交汇,革命思潮在港渐入民心。如冯自由所说,“港人于黄花岗一役后,对于政治问题大感兴趣。”香港英文日报《德臣西报》报道称说:“断言每100名香港华人中有99名同情乱党(指革命党),而且也许有75%是狂热、不顾一切同情的,是准不会错。”
其时香港虽在港英统治之下,但大部分都是大陆移民,有着强烈中国人身份认同感,因此不仅对内地发生的革命极为关心,也渴望祖国统一富强,对辛亥革命多持同情和支持态度。更多人直接参与革命,成为坚定的革命人士。
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在港长大,任侠好义,“尤富于国家思想”。初与港人谢缵泰创设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为务。后与孙中山相识,加入兴中会。一批港人为革命慷慨解囊,甚至投身其间,尤以香港知名富商“三李”(李纪堂、李煜堂、李自重)为杰出代表。李纪堂为捐助革命,最后穷困潦倒。李煜堂重金支持革命,不惜将自己多年经营的老字号药店改成军火库。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香港,港人的反应也可以看出香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1911年11月1日,香港《华字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革命纸鸢》报道,记载:“近有童子独出心思,制一革字之特别纸鸢,诸童竞相染上黑色,中现‘黑铁’二字,下染赤色,书‘赤血’二字,末赘‘誓锄非种’字样,行人见之,莫不咄咄称美云噫。革命主义,印于童子脑中可谓奇矣。”
1911年11月16日,清政府下台。“合港人民无远无近均燃炮竹,其声隆不绝耳。”“炮竹遂成绝市,沿途电车人山人海,皆脱帽、摇巾……车上有标贴汉族万岁字样者,有标贴汉族光明者……各商店高悬新式之旗……”
辛亥革命在港人心中大受欢迎,由此可见。
《孙膑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历史是必然的。必然中,藏着诸多细节的偶然。浩浩荡荡时代潮流之下,辛亥革命发端选择香港,在当时的中国革命来说,并不存在机缘巧合一说,而是历史的必然。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万物不生。水不得时,风波不作。
辛亥革命与香港,相互成就。
(文章作者:南都记者普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