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城市邂逅 辛亥摇篮缘何香港?(2)

辛亥革命网 2013-09-23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普德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与香港,一场革命和一座城市的相遇。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在香港这片热土上的辛亥往事,只是渺小之一粟。历史流沙,掩埋多少忠

  出报前期,由于并不清楚英政府对华政策,也“未敢公然高唱革命排满之说”,但在半年之后,港英并未加以约束,《中国日报》措辞“始渐激烈”,乃引起中外人士之注意。1900年,革命出版物“风起云涌,盛极一时”。1901年,孙中山让郑贯公从日本归国,出任《中国日报》记者,介绍欧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学说,受到香港民众广泛欢迎。

  当时内地报刊,排印全部采用直行长行,《中国日报》仿日本报式,排印横行短行。起初被很多人非议,“《中国日报》毅然不屈”。很快,在香港、广州、上海各报陆续采用了横行短行,这也是《中国日报》给中国带来的一场报式革命。

  1902年,革命书报进入全盛时期。

  港英政府不干预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只要中国革命不危及香港的英国国民以及他们的私有财产,英国政府就不予干涉,只要辛亥革命不影响香港的稳定与安全,港英当局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学者卢立菊说。

  1899年,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逃至香港,后中国驻伦敦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发出照会抗议,称“香港已经蜕变成了中国不满分子阴谋策划的场地”。

  香港宽松的政治环境,对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来说,是最好的避难所。1910年广州新军反正失败,七个革命者被抓,遭清政府杀害,“此外逃匿香港数百人”。黄花岗起义之后,“失败同志纷纷抵港。所支出抚助遣散各费为数至巨。”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领导人余既成与其他相关将领逃往香港,“粤督周馥探悉既成在港,遂照会香港警署,指既成为大盗,请求引渡归案。”港警署逮捕余既成入狱,经过孙中山周旋,并至书港督卜力证明余既成是革命党将领,最后“由高等裁判所判决无罪释放”。

  在一系列的起义之后,清廷两广总督谭钟麟召见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引渡藏匿于香港的孙中山等四人。迫于清廷压力,港英政府对孙中山下达了驱逐令,5年内禁止在港居留。5年驱逐令届满后,孙中山返回香港,试探港英政府的态度,港英政府也仅是以“劝说”的方式,让孙中山离境。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说,辛亥革命策源地最早在香港,主要是香港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比较自由,结社合法,不受官方干预。孙中山等人在香港进行公开的反清活动,英国政府并没有特殊的反感和干预,“没有香港宽松政治环境,辛亥革命肯定搞不起来。”

  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政府何以要求割占香港,与香港天然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

  香港地处华南地区珠江口东侧,濒临中国南海和太平洋,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自18世纪以来,外国船只进出中国以及中国沿海,香港多为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气候温和,香港成为一个天然良港。对英国来说,香港是其进入中国腹地的一块重要跳板,同时也可以作为海军基地,成为侵略远东的重要据点之一。

  也因其地理优势,加之港英对革命的不干预,香港成为各种势力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通道。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曾来香港避难,并希望利用香港作为“保皇运动”的重要基地。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方“宝地”。

  辛亥革命时期的多次起义,香港都是策源地和大本营。据统计,1895年到1911年,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多达六次都把香港作为策动基地,包括有:乙未广州之役、庚子惠州之役、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三·二九”之役。由谢缵泰策划的洪全福广州之役,“香港同盟会实为清季西南各省革命军之大本营”。

  独特的地理优势,使香港也成为联络海外志士以及汇转海外筹款的中转站。据不完全统计,从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创建,到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海外华侨捐款达1000万港元之巨。这些海外捐款,由香港富商李煜堂开了一家名叫“金利元”的汇兑章,所有海外汇款都是汇到此处,再转到内地。

  1911年春,各省及海外革命志士被邀到香港达数百人,便组织革命军统筹部为总枢纽,设于跑马地35号,还在香港坚道等地设多处招待所以供革命党人居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