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黄申芗的革命生涯(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息影庐阜 苦闷彷徨
1924年,江西督军蔡成郧令担任粤赣边防军务督办的方本仁攻打广州国民革命军,方掉转枪口,将蔡赶走,受任江西军务督办。方本仁是黄申芗原来在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的同学,在这次倒蔡活动中,黄利用自已在江西的人事关系帮了方本仁的大忙。对此,方本仁十分感激,因而极力推荐黄任江西水上警察厅厅长,管理赣鄂皖三省间(上至富池,下至安庆)水上警察事务。水警厅设在南昌赣江门外滕王阁附近。1925年,方本仁兼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逐步倾向革命,曾配合革命军参加二次东征,合击陈炯明。1926年4月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反戈投靠吴佩孚,方本仁被迫下台,出走上海。黄申芗随即辞去职务。实在说,黄对这种“一官犹在水,无日不风波”(《厅中感事》)的官场生活,早已深感厌倦。
1928年春,黄申芗(右持杖者)与黄壬芗合影于小孤山
1926年,孙中山先生已去世,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黄对蒋介石本来就不信任,又风闻政局有变,于是决定隐退,移家江西彭泽县。“彭泽因山为城,环抱可爱,故昔人有‘青山好处围彭泽’之句。余既赏彼天然之胜,又以渊明故治遗风犹存”,“遂谋别墅于此”(《寄居彭泽遣兴》序)。此时,他采纳了其兄黄壬芗(字芷屿。辛亥武昌起义时,曾任第七协十四标军需官)的建议,在离彭泽县城几十里外的东方村,买了一些荒山和荒田,从老家大冶招募了些闲散劳力,办了个小型农场。黄壬芗早年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对果树和农作物栽培很有研究,而且精明能干,每天带着工人,不是在果园里浇水、剪枝、打叶,就是在田间松土、间苗、除草。黄申芗也一边参加劳作,一边读书。他有一首诗,其中几句就反映了这种半耕半读的生活,“晴移太白松,雨插渊明柳。旧书时过目,新理得精剖”。他读的书很多,涉猎极其广泛,除了经子史集类的书外,释、道两家的书也读了不少。同时对马列主义著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和研究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这段时间,兄弟情笃,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比较平静,心情格外愉快。“为辟桃源地,移家竟可居。客归花照户,午睡鸟探书。木尽牛山美,蔬兼鼠壤余。绕田光色好,春在野人庐。”(《春日返彭泽山居》)但好景不长,当地的土匪一时猖獗,到处抢劫。他有个在国民革命军任副团长的侄子黄瀛(子伯恒),回家省亲期间,被土匪杀害,这件事对黄申芗刺激很大,他曾对这个侄子抱有厚望,视同己出。这个侄子北伐时曾充任先遣队支队长,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这件不幸的事发生后,便将农场托付给长子黄元(字孟淳)和表弟胡九如管理,黄壬芗一家回了湖北,黄申芗则上了庐山,住在牯岭附近的剪刀峡。住处是幢石头结构的房子,名曰六泉山馆,自号六泉主人。他在诗中写道:“我屋最宜石,我园胜在水。壁压数峰青,池注六泉美。主人名六泉、六尘庶可理。寒玉漱吾齿,鸣琴时过耳。卉木滋芳润,潜鳞乐清弥。况复衡门下,疗饥正赖此。”(《结庐四首》之一)此处地理位置不错,“北谷有比邻,南阜连市闾”;环境也优美,“好峰怀抱开,放眼江湖阔”。确实是个“出门易沽酒,闭门好读书”的所在。对于那些不请自来的政治说客们,则对不起,“挥手谢贤达”,一概拒之门外。1929年,他还未从侄子被害的阴影里走出来,于安徽大学求学的次子黄宣(字仲达)在一场大病中死去。“绿林丧侄沉冥壑,黄土埋儿傍小孤(次子葬在彭泽县城北郊,距小孤山不远)”。打击接踵而至,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但他并不自馁,“尔死我责重,我当还自强”(《哭周儿》)。1930年,他又带着部分亲属去了上海。
“战以钱力大,理无炮口直”的黑暗现实,使黄申芗决意退出政治舞台。但是,隐居生活并没有带来丝毫精神上的安定。这期间他写了很多诗,从中可窥见他思想感情的变化。一方面,他感到茫茫大地,竟没有他可容身之处,“南方不可居,日日愁阴雨;北方不可居,处处吞尘土;江湖多风波,山中有豺虎”。他无限感慨地说:“人生居住难,我欲适何所?”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再搬迁的原因。住在彭泽,有土匪为患;住在庐山,一些新贵和政客也常去庐山,常常受到打扰;去北方,那是军阀盘踞的地方;去上海,前途未卜。另一方面,他那一度自甘闲散、消极退避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动摇,“浪随彭泽赋归辞,手种源桃心亦疑”。既而否定,“平生恐被渊明误,遍寻桃源天下无”。现实情况确实如此,整个国土没有一寸净土,军阀割据,战争连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万里流哀鸿,民怨沸已久。谁能慰苍生?空山一回首”。这使他深深感到内疚,甚至自责。他在《怜猫二首》中说:“毁才似我忘天职,一任床头鼠斗争。”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强烈的责任感,使他陷入极度的彷徨苦闷之中。特别是“四一二事变”后,他看清了蒋介石的狰狞面目,因而这时对国民党发动派十分痛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