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黄申芗的革命生涯(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这次会议打破了日知会遭破坏以来的沉寂局面,湖北军人久受压抑,忽然有了自己的组织,顿时形成蒸蒸气象,并为继起的群治学社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但因组织名称及章程还未确定,湖北军队同盟会一时未能开展什么活动。后来任重远入川,会务便无形停顿。
面对这种情况,黄申芗、郭抚宸、杨王鹏、覃秉钧、章裕昆、钟畸等反复磋商,决定将军队同盟会改组,组织名称确定为群治学社。1908年12月13日,黄申芗、钟琦、李长龄等人在武昌小东门外三里许的金台茶馆召开成立大会。因此地行人稀少,偏僻幽静,适宜于秘密聚会。这次会议通过了宣言,制订了社章,一致推举黄申芗为社长、钟琦为庶务。[4]宣言阐明了反帝反清的宗旨。群治学社仍然以陆军特别小学堂和新军中的同志为主,利用清政府当时正在推行所谓“预备立宪”的机会,以“研究学识,讲求自治”为名,暗中进行革命活动。这个组织经历了一年零九个月之久,发展到五百余人,未遭受到什么风浪,从而能一心一意从事宣传、组织、训练等工作。它接受了日知会过于暴露和湖北军队同盟会过于松散的经验教训,参照同盟会的组织原则,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系统,制订了严格的纪律。成员不仅有共同的信仰,而且必须履行一定的入社手续,服从严格的纪律,所以能经受更严峻的考验,经受更大的风浪。遇到危急情况,组织名称虽一改再改,但它在军队和知识界中的组织基础,却依然存在,革命工作仍能进行,而且继续发展。
当时宛思演、詹大悲在汉口办《商务报》,由于目标一致,报社与群治学社往来密切。加上报社中的刘复基、蒋翊武加入群治学社,因而《商务报》便成了群治学社的机关报。革命党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喉舌,革命空气显得空前活跃。只因缺乏经费,又未能与海外通声气,一时难于大举。
1909年3月,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从东京归来,在汉口华景街设立总机关。孙武与黄申芗原来都是日知会会员,当孙武听说黄申芗在新军中的工作卓有成效,并与鄂东南的会党取得密切联系时,便托人邀约黄申芗在华景街见面。而黄申芗也迫切想了解海外的革命进展情况,因此与郭抚宸一道欣然前往。一见面,黄申芗就询问海外情形,孙武便详细地介绍了孙中山、黄兴的才识和同盟会的活动情况,又出示了共进会的章程及雷管、炸药等物。黄申芗大喜过望,于是决定将各团体归并加入共进会。孙武便以孙文的名义委任黄为共进会大都校(共进会分为三等九级:大都督、正都督、副都督;大都校、正都校、副都校;大都尉、正都尉、副都尉)。这些团体中的群治学社实际分为两派:一派以黄申芗、林兆栋、郭抚宸、江炳灵、梁维亚、黄元吉等为首,多是湖北人;一派以杨王鹏、李六如、王守愚、唐牺之、单道康、孙昌复等为首,多是湖南人。湖北籍的几乎都加入了共进会,成为共进会的翘楚。湖南籍的后来大多加入文学社,成为文学社的中坚。[5]可以说,文学社直接源于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而共进会实际上是以黄申芗联络的新军士兵和会党作为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