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曾祖父与外祖父的点滴事迹(6)

辛亥革命网 2011-05-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曙霞 陈朝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作为陈嘉会的曾孙和石润金的外孙,我们在先辈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至今仍能时时触摸到那精神的脉动,先辈的事迹,有如五彩之贝,依然在忆

  他们的孙辈曾孙辈也大都传承和发扬了前辈的优良家风,以勤勉努力,务实笃行为原则,报效国家,出了不少人才。

  1、曾祖父陈嘉会

  据家父回忆,抗战时期(1938年——1945年),他随其祖父陈嘉会避难东安,后辗转桂林、靖县等处。在此期间,家父完成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在颠沛流离之中,家里除设法不使辍学之外,其祖父还亲自教授古诗文。家父至今还记得跟其祖父读《孟子》读唐诗的情形。

  家父记得,曾祖父教家父读唐诗,说自己幼时读书只知诵读,不求甚解,直至一日,其父(我们的高祖父)教授李白“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诗句时,指着庭院里的蝴蝶园草,说眼前之景即诗中之境,曾祖父方才顿悟,知道书中文字并非仅为文字而已,它是可以和实物实景联系起来的有生命的东西,自此悟到读书真谛。曾祖父以此教导家父,于是读书要求甚解遂成为家父一生恪守的准则。

  对于此事,曾祖父在《敬绘故园侍读图因题(乙卯)(批注)》中,有如下记载:“先君课读极勤,恒昧旦而起,夜分未寝,故口虽未辍,而有时昏如梦寐。……故宅在湘阴界头铺,斋名绿草窠;幼时先君拈出‘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之句,即景指授,遂憬然有悟。”

  曾祖父不仅重视对晚辈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

  家父说,当时家里有时虽请有佣工,但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要自己做的。男孩长到十几岁,就要做诸如为家里到米铺买米挑米之类的事。家父还记得,一次自己去米铺买了一担米,忘了付钱,路上突然想起,进屋放下米担就往外跑,被其祖父(陈嘉会)看见。待家父去米铺交钱回来,其祖父问清缘故,称赞道:“不取不义之财,他日必成大器。”

  我们儿时,家父多次谈及此事,良苦用心,自不待言。

  2、外祖父石润金

  据姨母石昭林回忆,外祖父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家里虽有佣工,但读书之外,儿子必须挑水担柴,女儿必须洗衣、做女红、学做饭。

  在学习方面,外祖父要求子女不仅要学文,而且要习武。姨母说,当年曾随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外祖父旅居北京,那时家里还请了一位古文教师,一位武术教师,他们兄妹上学之余,每天必须按时诵读古文、操练武术。姨母还记得自己八岁时在北大礼堂里表演太极拳的情形。

  外祖父六十大寿时,曾撰文《石润金先生六十自述》,在此文中,对其三位儿子和尚未出嫁的女儿一一叮嘱,叮嘱其长子“学稼应知稼穑之艰难”,次子“尔能读书,唯求旧左氏膏肓公羊怪诞尔兼治之,切莫尽信”,三子“尔之体魄可以耕,尔之智慧可以读,唯懒则百无一可,尔今年十六应早自决,耕则与伯耦,愿读则从仲游”……甚至连尚在襁褓之中的家母也未遗漏,拳拳爱子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五、轶事拾零

  1、曾祖父洗澡救人

  曾祖父陈嘉会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军法局长时,掌管死刑审批工作。一日公休,他与几人着便服外出洗澡,路遇行人围观行刑,因其并未批复死刑,故冲破军士防卫(因身着便装,不准入内)查问究竟,后经查实确为军警失错,便当即放人,使此人免于误杀。

  2、曾祖父严谨的治学态度

  家父陈郅启在《瞻仰、欣赏<秋林亭子图>有感》一文中对曾祖父的治学态度有这样的回忆:“在我的记忆中,祖父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十分认真。记得我十岁时(当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我们全家避难湖南东安),祖父为朋友作一幅对联,作好后把我喊到他书房,要我用毛笔把对联抄在两张大纸上,然后他逐字逐句反复琢磨,改了又改,才正式动笔写在红纸上,我问他为什么要在我抄的纸上改,他说看自己写的字不容易挑出句子的毛病,看别人写的好改些,这件事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受曾祖父的影响,家父也以治学严谨被称道。

  3、两家渊源

  舅父石昭量曾说外祖父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还说外祖父与我曾祖父在日本法政大学读书时就是同事(不知是否指同为同盟会员),后来在国会又是同事,甚至在船山学社也是同事。家母还曾据此戏称自己长家父一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