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曾祖父与外祖父的点滴事迹
辛亥革命网 2011-05-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曙霞 陈朝晖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陈嘉会(1875-1945,字宏斋,号凤光,湖南湘阴人)、石润金(1872-1932,字奉春,湖南桃江杉树仑乡谢家山人)是“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同志,为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投身革命,都曾一度为国会议员。①后来,他们又成为了姻亲。
陈嘉会孙陈郅启(陈嘉会次子陈广忠的次子)娶石润金小女石昭象为妻,育有一女陈曙霞,一子陈朝晖。
辛亥革命距今已一个世纪,先辈的身影也在我们民族浴血奋战——振兴崛起——享受民主共和的岁月中渐行渐远。然而,荏苒的光阴,并不能遮挡先辈长青的精神,作为陈嘉会的曾孙和石润金的外孙,我们在先辈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至今仍能时时触摸到那精神的脉动,先辈的事迹,有如五彩之贝,依然在忆海深处熠熠生辉,今谨拾取几枚以飨亲友及后人。
一、忧国忧民
从长辈的回忆中,我们开始有了曾祖父陈嘉会和外祖父石润金毕生忧国忧民的印象,后经查阅相关资料,对他们的事迹了解得更加系统,他们忧国忧民投身革命的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更加清晰起来。
在清末那个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们作为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知识分子,和当时无数的中国青年精英一样,继承了中国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融为一体,他们以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高度的民族使命感竭力寻求救国之路,倾尽自己的才学和毕生精力来拯救自己苦难深重的祖国。
1、曾祖父陈嘉会
据家父陈郅启、叔父陈玉启回忆,最初,曾祖父是热衷于“教育救国”的。
据《陈嘉会生平事迹与著作概述》(陈玉启刘志盛合撰《陈嘉会与船山学社》)记载,1903年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归国后,他积极兴办教育事业,先在长沙首创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兼教员,并在明德、经正诸校兼课;1906年赴北京任法政学校提调,兼授清华、殖边等学校课程;编有《法学通论》等法学教材。现在网上②有人整体转让的个人收藏清末民国法律专题图书中还有曾祖父陈嘉会编写的《战时国际公法》(3册)。
后来,曾祖父深感仅靠教育救国还远远不够,于是投身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事业之中。
1903-1905年,他极力赞助黄兴在长沙组建华兴会,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第一批同盟会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时张之洞在北京任清廷大学士,以曾祖父为顾问。辛亥革命的1911年,唐绍仪为使赴上海议和,曾祖父为副使,从中积极策反,促成共和;和议成,国民政府设北平,曾祖父任南京临时政府军法局长,临时政府撤销后,由留守南京的黄兴委任为秘书长,不久膺选国会议员。
民国元年(1912)曾祖父随孙中山、黄兴赴京会谈,发现袁世凯表面对孙、黄殷勤接待、礼遇甚厚,并提请组阁,而暗中却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且密派心腹窥测孙、黄行动等情况,立即向孙、黄汇报,以提高其警惕。袁对曾祖父屡欲以国务院秘书长及教育总长相罗致,均被拒却。后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在民国初年的护法护国斗争中,以及民国十五六年(1926)的北伐战争中,陈嘉会无役不从,努力投身国民革命。民国九年(1920)孙中山决计北伐,派陈嘉会以护法议员身份劝湖南都督谭延闿出兵驱逐桂系旧军阀和促谭离湘,并促从弟国民革命军十四军军长陈嘉佑率部韶关,与粤军一同驱逐桂系莫荣新、沈鸿英等部,从而使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后奉遣往河南敦促靳云鄂及其他北军将领率部策应北伐,以达到南北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