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6)
辛亥革命网 2011-11-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劲公赐鉴:
慨自芦沟事变至今,日本人之对于我中国,自有人类以来,所不忍言,不忍思之残酷,无所不用其极,以绝国人,肝脑齑粉,流血成渠。而天汉尤甚,水淹六载,室如悬罄,村里丘墟,虫沙满地,我公闻之,应亦同声一哭也。
……惊叹天门竹桥发生事变,现我公与此间驻军,不免发生误会,历有年所。故人叶香石、杨虎城、匡厚生诸先生与岩情同骨肉。其他各地父老昆仲,谊若乡人。关中,即岩之第二故乡也,我公亦岩之故乡亲友也。此番误会,至祈我公垂念民众之无辜,本平时胞与为怀,有数无类之旨,不咎既往,期有将来,则抗战前途,利赖无穷。恃爰冒渎,毋任惶悚。
专肃敬颂
钧绥
岩额手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二日
这一纸书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同月28日,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与组织部长杨学诚又联名给王发出“希以民族革命伟业为重,共策前途”的信函。谈判在田二河镇举行,双方达成各守防区,互通情报,团结抗战的协定。王劲哉撤除了对我军的戒备,一心一意战倭寇,聚精会神打鬼子,128师抗日劲旅的威声大震。祖父与王劲哉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团结抗战是积极有益的。它调整着国共两党两军的矛盾,缓解和避免新四军主力与128师的正面冲突,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需要声明的是,父亲向刚1982年6月14日将这组信札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收藏。武汉女作家池莉却在其中篇小说《预谋殺人》中随心所欲生硬地使用了这件文物,这是违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祭,我在向该馆赠送图书《向岩纪念集》时,馆领导应我的请求,特制了“竹桥事件”这组信札的影印件。感谢湖北省博物馆,30年来对这件革命文物的精心保藏,完好无损,令人欣慰。
五 陶铸赠款筑莽苍庐史沫特莱战地采访
祖父出国留学离开家乡后,几十年来一直在外奔走革命,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他心田慈悲,嫉恶如仇,体恤民瘼,清正廉洁,有人私下偶露忤词毁誉之,张难先当即制止:“向岩乃天地正气,人间元气,应共珍崇。”童世光撰文回忆大革命失败,祖父屈任荆宜施鹤催收专员兼宜昌征收局长,日进银元4万,祖父一文不染,两袖清风。旧社会里,他人若做一日局长,就能垂手万利!此次,祖父英雄暮年回归故里主政抗日,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得借用胡宗墉烈士家的三片小屋栖身。
竹桥之争甫息,陶铸去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临行前特莅临我家看望祖父。是日,阳光明媚,桃红柳绿,可陶铸一进门惊叹老人住所低矮狭窄、阴暗潮湿,即嘱陪同的童世光回边区行署提款三千,盖一漂亮小楼供祖父安度晚年。祖父为此楼赋名“莽苍庐”,寄寓他“心事浩荡连广宇”的情怀。陶铸赞扬祖父的爱国主义精神,感谢他对新四军鼎力襄助,并祝老人健康长寿。那年月,生活条件差,祖母只能拿得出清汤面、荷包蛋招待。晚上,尊贵的客人就睡在我家堂屋用草铺就的地上。次日晨,祖父送到村头,对陶铸说:“慢慢走,慢走!”祖母说:“哦!他就是陶先生,真像个斯文秀才师爷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