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2)

辛亥革命网 2011-11-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伫立在张良庙“英雄神仙”碑前,思绪万千,眼前浮现祖父90年前捉放管金聚的画面,只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小片段。正如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

  一 负笈东瀛加入同盟会

  祖父向岩(1872--1959),曾用名寿荫,字少蒨,佛名音深,湖北汉川田二河人。出身耕读世家,5岁丧母,赖其祖母鞠养长大后,执教乡邑,传道授业。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慈禧还无耻献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祖父目睹清庭腐朽,列强横行,毅然投笔从戎,在曾祖父向纯金的竭力支持下,1905年10月东渡扶桑,入东斌陆军学堂专攻兵科。他担任该校学生同志会会长,次年由余剑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00多年前,祖父从日本发回的家书现存51封。他在1906年6月1日家信中记录着见到明治天皇和参观靖国神社的愤慨:4月30日全校师生从东斌学堂所在地麻布区笄町79番地列队前往青山练兵场参观天皇阅兵式,受阅部队5万之众。“天皇乘马车衣戎服,面目微黑而瘦,与其画像不同”,因其车无帷幄,对这位创造“明治维新”奇迹异国君主的尊容倒也看得清楚明白。5月初,天皇又在靖国神社例祭战亡军士,祭前数日“命人将柏叶缚为半球形,上树红日之旗,以电灯为经纬线,隐寓东亚霸主之意”。神社内以甲午海战掠夺中国之物最多,还有一块李鸿章书写“海军公所”四个字的匾额……予观之“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复仇之念勃然而起!”

  1906年(丙午)湘赣一带洪水肆虐,哀鸿遍野,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出现“十八、九,二十岁成人之女以八斗麦易之”的惨事。岁末,祖父在家信中通报全国灾情且明告“革命党已占领湘潭醴陵、浏阳三县,长沙正在围攻中”,其“檄文明书不侵犯百姓,不仇杀外教”。望父老乡亲“切勿无端惊恐,以为将有兵燹之厄也。”这就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萍浏醴武装起义。此时,祖父预科毕业正在办理本科入学手续,孙中山亲自派朱子龙、梁钟汉、胡瑛速回国在武汉策应这次起义。结果遭清政府镇压,朱、梁、胡及刘静庵等九志士被捕,史称“丙午党狱案”。刘静庵大义凛然声明我就是革命党人刘静庵,但宁受1400鞭酷刑,也绝不承认是奸人郭尧阶为骗领500两赏银,指鹿为马为张之洞悬赏通缉的会首刘家运,誓死捍卫着人格尊严,被誉为“辛亥耶稣”。小时候,在祖父带引下,我曾有幸见到此案中解放后健在的三位老人——张难先、殷子恒、梁钟汉。其中殷子恒是黄冈地区最早最纯粹的革命党人,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同他交往密切,还帮其鸠译书舍印刷的反清小册子润过色。殷老被捕后,李卓侯因受牵连逃往南京避乱多年。李卓侯同情革命党,在李四光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火种。殷子恒从乡下带出来的13岁侄儿殷海光,后来成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被李敖称为“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即使是盛夏酷暑,殷子恒老先生腰部也缠着厚厚的绑带,那是坐牢时落下的伤,“丙午案”中,他和刘静庵受刑最重。

  1907年12月,祖父送同乡好友冯亚佛、陈克钦赴南洋为同盟会筹措经费,赠诗中曰:眼底无王侯,胸中有乾坤,今朝飞轮去,万里天南天。冯亚佛抵爪哇末且达,回赠《寄怀东京向少蒨》,表达驱除鞑虏捉单于的共同决心。

  皇冠缟履素襟裾,且把寄愁托鲤鱼。

  报国欲提三尺剑,思君只有数行书。

  阶前蹀躞虫吟后,客里凄凉月上初。

  翘首中原同怅惘,几时报道捉单于。

  但友人李寿萱留学毕业先期回国,作诗索和,流露苦闷消沉情绪:潦倒名场复二年,抚心自问亦怆然。始信人生如幻泡,却从海外证因缘。诸君各有千秋业,贱子竟无一字传。回首故园秋色老,蓼红苇白断肠天。

  祖父唱和一曲,雄放高昂,自誓为国捐躯,以《炼石补天》与之共勉。

  男儿生已卅余年,未复国仇心欲燃。

  雌月无光力可挽,雄峰之顶藤能缘。

  拼将马革吾尸裹,笑和虫吟君耳传。

  请急还山炼白石,待同磨斧补苍天。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