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老后裔张铭素女士

辛亥革命网 2010-10-15 00:00 来源:长寿研究 作者:江南浮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铭素,名门闺秀,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其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 ,辛亥革命元老后裔张铭素女士,

        张铭素,名门闺秀,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年轻时曾参加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其事迹载入《中国专家名人词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其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建国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常委等职。其父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被国民军授为少将军衔。其伯父曾任青年远征军总指挥。时下,张铭素不仅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而且唱歌跳舞,上网冲浪,交朋结友,热爱生活。她的老伴去世后,去年夏天,76岁的她又和96岁的邓承先老人结为伉俪。张铭素,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一、生命的魅力

  今年正月初二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里,以《生命的魅力》为题,报道了张铭素、邓承先两位老人结为伉丽的盛况,吸引了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在那感人至深、情景交融、过目难忘的一组组镜头里,多情的张铭素吟诗作画、唱歌跳舞、弹琴下棋,神采奕奕,春风满面,谁能想到,她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而那位红光满面,步履稳重,腰板挺直,齿白目明,神采飞扬的邓承先老人,则时而挥毫填词,时而引亢高歌,时而开怀畅饮,笑声不断……谁又能想到,他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亲友赠的和俩人即兴而作的那诗更是令人过目不忘,读来齿颊留香,意味幽长:“历尽坎坷老来顺,更得知已伴长生,晚霞不逊朝霞情,莫道夕阳近黄昏。”“吟诗巧遇英豪女,画梅喜获耄年郎,你呵我护赛梁祝,夫唱妇随度夕阳。”

  狗年立春后的第二天,正月初八。一场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古郢石城处处银装素裹。冒着风寒,踏着厚厚的积雪,我叩开了原一中宿舍楼一套二室—厅的房门。主人一开门,屋里开着空调,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正如中央电视台介绍的的那样,眼前的张铭素,温文尔雅,举止有方;邓承先胖瘦适中,肤色红润,声若洪钟,不是事先知道,丝毫看不出他已是96岁的老人。居室的布置超凡脱俗。客厅的一侧,有张铭素创作的国画《红梅赞》,红梅绽放,迎风傲雪,铮铮铁骨,跃然纸上。钟祥市老年书画学会名家为庆贺张铭素70华诞撰写的楹联是:“铭记祖辈美德好,素养自生夕阳红,”字体苍劲有力,格外醒自。客厅正中,张铭素作词的《交杯有感》被邓承先老人行书得更是力透纸背,柔情绵绵:人生春秋数十载,历尽苍桑苦断肠。屈辱横加不可畏,可畏“亲人”更胜狼。三生石上有前缘,七六老妇作新娘。羞涩饮尽交杯酒,今生幸福在夕阳。亲朋好友皆庆贺,灯红酒绿杯盏扬。闺房吟诗且作画,夫妻恩爱情义长。但愿老天假时日,比翼双飞任翱翔。增福添寿花二度,苦尽甘来把头昂!书房正中,贴着张铭素祖父张难先的遗像,还有一幅毛泽东主席和张难先、章士钊、李书诚等民主人士,在首都机场迎接出国访问归来的周恩来总理的大幅照片。玻璃框镶嵌着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给张难道先的亲笔书信:张难先先生:来示敬悉。先生甫出医院,仍应善自诊摄;不必要的会议可以少出席或者不出席,常委开会时,先生可以携带秘书进场;以资照顾,如有必要,仍可置位座右,其提制度,固无大碍也。此复,并祝健康! 刘少奇 二月十九日

  令人叹息的是,保管这封信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怕被红卫兵将这封信抄走,又要保管这封信,只好将刘少奇落款的名字划了。读到此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等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民主人士;张难先老先生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而那个悲哀的年代,又是何等的人妖颠倒!张难先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德高望重,受到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敬重。国民政府建立后,他反对军阀,拥护孙中山,曾担任国民政府的铨叙部部长、浙江省省政府主席。他热心与共产党合作,坚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主张;因多次不满国民政府所作所为,曾大白天打着灯笼去见蒋介石;还多次辞官隐居家乡种田、卖菜、收学子授课等。张铭素从小就知道祖父的为人处事,一直保管着祖父给她的信,铭记着祖父的教诲,即使在她蒙受冤案,被打成右派,被开除公职判管,仍然矢志不移,刚直不阿,立志一生象祖父那样做人!

  二、珍藏的记忆

  张铭素出生时,张难先正担任浙江省省主席。但张难先廉洁奉公,连自己的应享用的办公费都不动用一分,因而,张铭素和母亲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张铭素从小瘦弱,直到4岁了还吞不下米饭,母亲只好把炸的米花泡软后再喂她。在张铭素的记忆里,没有小伙伴,常和一条大黄狗在一起玩。张铭素常和母亲到外祖父那去玩,外祖父家在南京,书香人家,也很清贫。外祖父在国民党南京政府里当小职员,收入微薄,外婆识文断字,聪明能干节俭。外祖父、外祖母视独生女的女儿为掌上明珠。只要有空,外公外婆就把小铭素带到外面去玩,买零食给铭素吃,给铭素讲故事。张铭素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为了维持一家4人的生活,外祖母和妈妈不得不到工厂做工,外婆还帮人洗衣服。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张铭素偷偷爬上了一辆敞篷车,谁知,车在半途翻了车,车上的人都掉到水坑里去了,张铭素也象落汤鸡,满身泥水回到家里。11岁,张铭素到一个小集镇上去上中学,从此开始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当时,学校有规定,各科成绩要达到前3名,才能获得公费读书的资格。张铭素食宿费用不够,她努力读书,争取获得公费的资格。学校没有电灯,晚上就寝后就偷偷起来,倒上桐油,点燃灯草,悄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学期,她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而获得校方的表彰并获得公费资读。

  最令张铭素伤心的,是外婆的去世。上中学二年级时,正在上学的张铭素被告知,她的外婆去世了。噩耗传来,张铭素泪流满面,哭着回到家里,跪在外婆的灵前,痛哭不止。和外婆相处的日子,小铭素和她谈棋、谈诗、谈字、谈戏、谈画、谈修养、谈品行,她是那样的泰然、淡然和超然,她是一面镜子,里面映照出来的风流人物,那就是她自己,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她是一首完美的诗,一幅圣洁的画啊!

  外婆病逝的日子里,张铭素认识了一个人,他叫王侠刚,英俊潇洒,在一身红色运动服的衬托下,更显出阳刚之美。1948年,张铭素和王侠刚结婚,共生有2男6女,直到2003年11月,王侠刚74岁时病逝,为悼亡夫,张铭素赋诗祭奠:花季少女十七八,君突邂逅继成家,牵手岁月怕回首,心碎肠断泪难擦,痛君去,悲无涯,六旬夫妻手怎撒?风霜雪雨艰辛路,万劫犹存终七八。长梦连绵终醒悟,天命难违恨无涯!一树白梅伴君前,万缕情丝蕴梅间,天上人间心相依,来世再续今世缘!

  直到现在,张铭素18岁时与母亲分离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张铭素的母亲叫何裕祥,是钟祥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仁义礼智信五德皆有,三纲五常从不逾越。不仅循规蹈矩,彬彬有礼,且是当地出了名的美人。为人女,孝敬长辈;为人媳,恭敬公婆公爹;为人妻,贤淑仁慧;为人母,爱女疼子;教子有方。何裕祥17岁嫁给时任浙江省主席张难先的长子张少勤为妻。一年后生下张铭素,父母爷爷奶奶视铭素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支持张铭素从小学一直上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张铭素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后从军,当过国军伤兵医院院长,授少将军衔,后因反对内战,秘密向红军送了30条枪,当局发现后被秘密杀害。何裕祥因此受到牵连被迫改嫁。张铭素的继父徐传钧是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中校土木工程师。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张铭素和母亲乘船到广州,母亲要从广州随继父到台湾去,张铭素是母亲的独生女,母亲千方百计说服女儿和她一起到台湾。张铭素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之前,她已参加进步组织,经常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向往革命圣地延安。为此,不得不和母亲在广州分手。谁知这一分手,竟成了母女俩的永别!

  她和母亲分手那天,天气是那样的惨淡;海水也似有知,时时焦燥的翻滚着。拍打着母女俩的衣裙。“我的儿,妈妈只有你一个女儿,你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不和我们一起到台湾去呢?还是同我们一起到台湾去吧!”这话妈妈已说好多遍了,妈妈的脸上已流满了泪水,期望等待的眼睛牢牢地看着女儿。张铭素的心痛得如刀绞一般,泪如雨下,难过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不顾一切地哭出声来,母女俩久久地抱在一起痛哭起来!她一次又一次地安慰妈妈说:“妈妈,我们不会分别得太久,很快我们就会见面,我就会来接您的。”继父已在旁边催促了好几次,妈妈走开后,又发疯似奔过来紧紧地抱着女儿,最后将一副金镯取下来,亲手戴在女儿的手上说:“我苦命的儿啊。咱娘俩今天一别,可能以后再难有见面的一天了,你一个弱女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珍重自己,这手镯是给你在需要时救急的,而不致被困流浪街头。”说着,说着,妈妈又失声痛哭起来……

  此时,海船上的汽笛又叫起来了,妈妈被继父强行拉走,刚一上船,船就起锚了。此时,张铭素的心也随着妈妈去了。泪水迷糊了视线,直到再也看不见远航的船影……五十八年来,张铭素无不日思夜想:母亲,你还在吗?你在哪啊!假若做梦能让久别的亲人团聚,女儿愿活在与母亲相伴的长梦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