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1912 -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永春 查看:
革命的目的在除旧布新,破坏与建设两方面缺一不可,但辛亥革命建设新的不完全,破坏旧的不彻底,革命轰轰烈烈却没有能够建立真正的共和政体,便是明显表征。宋教仁就清醒地认识到,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因为“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建设共和政体,今究其实,则共和政体未尝真正建设也”。[5] (P459)孙中山也不得不承认,革命党只见其急于建设,不能待破坏之完成,所以无用旧物尚多留置而未经破坏:虽革去满洲皇统,而尚留陈腐之官僚系统未予扫除,此真破坏之道未工之过也。结果是“吾人所已破坏一专制政治,而今有三专制政治起而代之,又加恶焉。于是官僚、军阀、阴谋政客揽有民国之最高权矣”。李大钊为新的民国仍然保留旧的清室而愤愤不平,说吾侪小民一面要负担议会及公府的经费,一面又要负担优待清室的经费,发出了“既有民国,那有清室?若有清室,何来民国?”的叹息。[27]陈独秀进而分析了这种政治怪物的无穷后患,在他看来,若是一面要实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留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而且此种脚踩两只船的亦法,必至非驴非马,既不共和,又不专制,国家无组织,社会无制度,一塌糊涂而已。[28]确也是,辛亥革命一举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清帝只是退位:建立了民国,但在北京紫禁城里仍然保留着逊位皇帝及原有的全套帝王礼仪,民国每年“优待”清室四百万元外,还要在民国地盘上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逊位皇帝。因此,与其说把皇帝赶下台,不如说把皇帝由前此君临天下转而局限于紫禁城而已,但清室皇冠的光芒仍可通过封建官僚耆旧和民众的崇拜皇权思想而辐射到各地。两次帝制复辟丑剧联袂上演,自然是政治革命不彻底的无可驳议的表现。
政治革命未能结合思想革命,旧心理运用于新制度是革命不能彻底的原因之一。在陈独秀等人看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能触动封建思想的根基,“尊祀孔子及武人割据,这两件事就是封建主义支配一切精神方面及物质方面底明证。”张继直言,辛亥革命对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无怪乎袁世凯要坐刻龙的椅子,张勋要架出那小宣统来,因此只有进行思想革命才是救中国的根本办法。伧父在梳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后,指出政治革命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吾国之财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初未尝与闻其事,提倡之者,为过塍的智识价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塍的劳动阶级中之兵。事实上与从前之帝王革命无稍异。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中华民国之名称,及若存若亡之数章约法而已。革命以后,名义上不能建设贵族政治,实际上握政权之官僚或武人,大率为游民首领之贵族化者”。对此,陈独秀认定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原因。”尽管有倒果为因之嫌,但确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思想层面除旧布新,也正是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一个伟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他认定我国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指辛亥革命和两次反袁斗争——引者注)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大部分原因“则是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所以政治革命必须配合思想革命、社会革命、乃至经济革命才能彻底。
最后,共和旗帜下,假共和与真共和的争夺。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是辛亥革命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历史写照。孙中山回顾六年来共和革命成果时,指出“国民未有享过共和章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子L,行真专制之手段也。”他认定今日政局变化,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当以海军与陆军争回真共和以求幸福。他后来又指出,“民国虽过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个中原因在他看来,民国有如婴孩,其在初期,惟有使党人立于保姆地位来指导而提携之。但是民国元年那一班革命党人,没有根本解决的觉悟,以推翻满清政府为革命成功,而把民国的统治权交由冯国璋、徐世昌等来掌握。这样“昔日捕戮革命党之清吏,焚杀革命党之武人,与夫反对革命党之虎伥,今则然为民国政府之总长、总理、总统,而毫无良心之自责、法律之制裁,此何怪乎八年之间而数易国体也”。可见,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官僚政客以共和之名,行真专制之实,破坏革命党人以鲜血染成的真共和,导致共和政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