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1912 -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永春 查看:
辛亥革命是以革命党人长期倡行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以推翻满清贵族专制统治为目标的一场兼有武力与谈判、斗争与妥协的革命。由于当时历史背景与领导阶级本身的局限,辛亥革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革命的深入发展甚而致于决定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首先,革命方法上,“制造社会意识”不成功
余家菊认为革命的惟一方法是“制造社会意识”,即“一面要用作攻击的武器,一面要用作结合本党的标语”,由此观照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要破坏的是什么,更不知道他要建设的是什么?所以真正的基础没有建立在人心上,所利用以鼓动一般人的是‘排满’、‘光复’等等血族的观念,所以只要不是满人做皇帝,皇帝还是可以有的;更有一般急功近利的人,勾结江湖好汉以求声势之浩大,发生的容易,结果被人利用。”[19]这一论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辛亥革命严重存在着宣传发动群众不力和未能组织革命武装的问题。返观历史,革命党人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手段,尽力于联络会党或新军,但确也始终末能建立真正有主义或思想的武装力量。孙中山1916年开始体认到,倒袁与倒满为成功者同一比例,但维持共和、振兴民国,“皆须以自己之人物为中心”,尤以“敢死得力”的同志为本位创建有组织的不可侮的武力或驾驭原有师旅。五四时期学界领袖罗家伦通过比较十月革命与辛亥革命,认为两者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革命是以金钱权位运动军队来的,而俄国的革命是以思想主义征服军队来的——其实不但是征服军队,并且征服一切平民,所以俄国革命愈革愈好,中国革命愈革愈坏。因此,思想革命是一切社会政治变革的基础,此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共识。朱执信更是意识到要用主义武装士兵,应把中国军队改造成俄国劳动军一样,“弄出一种能有主义的、有希望的、非依赖的、不突然过劳的、精神上平等的生活来改变兵的心理,完成兵的改造。”)这一认识可以说为后来国民革命军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因子。
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下层民众的组织,没有真正把民主共和的理念灌输到民众之中,为民众所掌握,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严重缺陷。既然革命的根本目标在于推翻封建皇权,而激烈的革命不仅需要以舆论准备呼唤革命狂飙,更需要清除与旧制度相表里的观念意识。陈独秀在探讨民国建设方针时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就是从前中国人民的智识,没有普及;国家的观念,没有明确;德谟克拉西的真意,不曾了解。所以在辛亥革命初起的时候,大家又存了一个依赖袁世凯的心,等到袁世凯死了,大家又存一个依赖黎元洪、段祺瑞和一般有势力的军人的心。”因之,作为“立国者”的国民不知革命是什么,放弃了自己的责任。青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认为,革命党人没有做好“觉悟”群众的工作,“幸(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彭寿松则进一步分析了辛亥革命造成社会影响不平等之原由,认为,“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党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转瞬之间,偏陂之至。”因此革命党人当力谋“补救防御”,使民众觉悟起来,使在上的革命者与在下的普通民众沟通融合起来。
其次,改治革命上滁“旧”布“新”未能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