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1912 -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永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贵族在中国长达268年的,民初(1912 -1921)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贵族在中国长达268年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光荣的“亚洲第一共和国”,但同时造成了“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而民愈不聊生矣”的严重后果,与革命“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的初衷大相违背,正如孙中山所说,“十二年来,所以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者,皆此役(指辛亥之役——引者注)阶之厉也。”90年来,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辛亥革命,鉴往知来,服务和服从于各自的社会政治活动。如果认真检点民初(1912 -1921)社会历经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时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将是一个很有原创意义的课题,由此可以探示革命党人对于自己革命的经验教训的逐步总结,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对革命及革命党人的真实态度,以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嬗变历程。本文主要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不足之处、失败原因及其教训三个方面来检讨。 

 辛亥武昌起义结束了在中国沿续了2132年(自秦始皇至清宣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挂起了真正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的招牌。“辛亥之役,武唱[昌]首难,卒底成功。定此日为国庆,纪念其盛典也。”辛亥革命被誉为“空前的盛举”,国庆日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纪念日。”因此,“革命”及“十月十日”成为中国远代史上特具历史意义的语词。    首先,辛亥革命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宋教仁把美国之七月四号,法国之七月十四号,与中华民国之十月十日并称为“世界有永远纪念之日。”并指出,“夫吾等计划,前后计算均未实行,而其最后效果,竟得于一年之间达到目的,视美之十三年、法之三革命,不亦较胜十倍?”伧父则认为中国之革命,“乃国民以正当之手段,挽救其国家,动于爱国之热忱,协于自卫之正义,不特非草莽英雄,覆人家国者所能比拟。即较之英吉利法兰西之大革命,义声尤震焉。”尽管时人尚未曾意识到此次革命对亚洲资产阶级民放解放运动亦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将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并列于英、法、美之革命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革命的世界意义。  

 尤有进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民初社会解读辛亥革命的新参照系。李大钊早在1917年就指出俄国大革命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使一般官僚耆旧确认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制之不可复兴。并通过比照两次革命,认识到:“俄国此次革命之成功,未始不受吾国历次革命的影响。今吾更将依俄国革命成功之影响,以厚我共和政治之努力。”孙中山也肯定地说,“俄罗斯之变专制为共和,全由中国之影响也”,与此同时,还意识到“中国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他们看来,辛亥革命不仅直接影响十月革命,而且间接为之提供了借鉴。比如,孙中山1921年8月函复苏俄时就坦承:辛亥革命胜利后,“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它的政治后果正像在俄国如果让高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兰格尔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宁而社会发生的一样。”)孙洪伊肯定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目标一致,依据民主主义观点,断言十月革命使新政府颠覆、使全国重蹈于无政府之状态,俄国国民所经验“吾国自辛亥以来所经验之恐怖、悲哀、不安、愤激诸苦”,尤较我国为甚。言下之意,十月革命没有能接受辛亥革命之教训使以致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