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周建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 9世纪上,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五)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翻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改造国民性的大量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注重从道德修养来塑造国民精神面貌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设计新理想人格的共同模式,而这一思维模式与藉道德人心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这意味着改良派与革命派在启发国民通过反省进行自我改造时运用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义作为其主张的理论依据。如他们所说的新民”一词,即直接取自于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思想,认为要从国民精神面貌的塑造,从个人道德修炼上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办报宗旨中。更明确地表白其受伏学》的影响:本报取大学新民主义。以为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3需要指出的是,改良派与革命派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封莛制度乃至封建文化的叛逆者,其改造国民性思想本质上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整肃人心,但他们吸收了前人在塑造理想人格上的合理成分。

三、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改造国民性思潮产生的原动力是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革命派和改良派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唤醒国民不当亡国奴,达到民族自强,因此。这一思潮带有鲜明的爱国救亡性质,是一股积极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潮。

   在强烈的救亡主题下,改造国民性思潮还带有很浓的反封建启蒙性,是时代先觉者追求人的现代化的进步思潮。虽然资产阶级要改造国民,是从救亡的首要任务出发的,但在救亡中,他们却不仅发现自己的国家不是强国,而且发现自己不是‘人”——不是现代化意义上的‘入”。他们意识到:要把国家推向现代化,除了必须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外,还必须改造人的精神素质,疗治和重新塑造人的灵魂,把人变成人,变成具有现代文化意识的人。为此,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通过大量出版书报杂志、撰写文章,着力批判封建意识形态及封建时代的国民精神,认为中国国民性中的奴性、怯懦、旁观、好伪、保守、愚昧等劣根性。无一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压制和毒害人民的产物,进而呼吁中国人从长期的封建束缚和熏陶中解脱出来,去除一切封建社会染就的劣根性。从这点上讲,改造国民性思潮又是一场反封建启蒙运动。  

(二)国家思想的凸现。透过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注重培养国民独立自主人格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在改造国民性中,他们更重要地是极力强调国民应具有公德心、责任心、爱国心,提倡国民关心国事,增强参与意识,将小我投入到大我的事业中去。而这一切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要树立国”在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思想的凸现是这一社会思潮的显著特征之一。正如孙中山当时指出:在今天,自由这个名词究竟要怎样应用呢?如果用到个人,就成一片散沙。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这就是说,只有首先使国家自由,摆脱列强压迫,个人才能真正自由。所以,以国家思想至上为特色,为前提,中国资产阶级在处理群体与个体、国权与民权的关系上,更重视群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要求国民尽关心国事之义务,发达其爱国力,把国家合成L个大坚固团体。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民族的完整权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