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周建超 查看:
综上所述,从徉务派、改良派、革命派对中国国民性的思索来看,它们是交替演化、层层推进。洋务派以实业救国的认真努力翻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自省史的第一页;改良派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在变革政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民族自身强大的药方,即改造民族精神,造就一代新国民;而革命派则以鲜明的革命宗旨荡涤着一切阻碍革命前进的国民劣根性,它与改良派相互交辉,把辛亥革命前改造国民性思潮推向一个高峰。但由于洋务派的急切功利性,减低了其努力对传统国民性改造的意义;改良派虽渴望以政治变革重塑国民性,但因颠倒了社会制度与国民性的关系,故不得要领;而革命派由于想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托付给一次革命,又怀有很强的种族情绪,使他们难以看到与政治革命性质不同的国民性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历史要求人们以更自觉的态度,更理性的精神,更科学的方法,批判传统国民性,建设新的国民性,以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一切。历史已安排给五四时代的先驱者来承担。
二、改造国民性思潮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
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形成既有与历史时代息息相关的诸种原因。也有其思想渊源。
(一)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使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或人的现代化层面),它们波浪起伏,层相推递。从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曾从西方引进了与工业革命相关的科学技术,建立了机械、冶铁、采煤、纺织、运输、电机等工业部门和与之相应的自然科学学科。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科学技术的被引进,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科技革命’:实现长足的工业现代化进步,而却是在政治、思想领域起到了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因此,当旨在使近代中国实现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洋务运动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时。一批近代资产阶级启蒙家便开始用西方文化的物质内容来检讨中国的意识形态。并把西方的政治学术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中可利用的成分结合起来,制成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的嘶学’:来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这种嘶学”造就了有志维新改良的一代人。他们面对救亡图存的危险处境,用新学”作为变革社会现实的理论依据,在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以及其它具体制度的改革试验,力图使中国在制度层面上也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以保护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但由于改良派对西方先进文化分析、消化得不够,对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的余毒反思、肃清得不够,再加上中国复杂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强大惰性,使他们变革社会的理论难以实现。相反。盘根错节的旧势力一巴掌击倒了颇有声势的维新变法。这意味着注重理论制度层面的变革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坦途。历史必然要求先进人士在更深层次上思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这样,在戊戌政变以后,在理论制度层次上的现代化运动还未完全失去时代青睐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便开始深入到现代化的心理层面,呼唤改造传统国民性,以铸造新民、新国魂,实现人的现代化。他们虽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却共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课题,表明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进入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为深刻的心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