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周建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 9世纪上,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1   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为篇幅所限,本文仅对辛亥前这一思潮产生的逻辑进程、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作一详尽阐释,并揭示思潮在救亡主题下的双重性质和特点,从而求得对这一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改造国民性理论思索的逻辑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迫使中国人思考:为什么处于天下中心的泱泱大国竟然会败于弹丸之地的‘夷蛮”之邦?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思索。尝试寻求问题的答案。从此,关于中国民族特性的认识,包括对中国人现实命运的反思、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的探讨、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特性比较等问题的论争,成了近代中国进步思想文化的一股潮流。 

  当然,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先进群体还只承认西方物化的科学技术有价值,其精神文化非但元益,而且有害。直到洋务运动时期才有少数人开始对外来的精神文化加以心平气和的评判。洋务派的某些思考己跨越了技术、工艺层面。他们感到必须惜法自强”,即借取西方人胜于中国人的各种具体办法,包括器械、工艺,乃至经济、政治制度等,来促使中国强盛起来。因此。洋务派一面极力反对传统中国人视为当然的农本商末”的思想,另一方面强调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是受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制约的,主张‘通商贾之气’:认为商务是国家的冗气”和iffIL脉”。洋务派这一观念的变化,是对传统的华优夷劣”思想的一个猛烈冲击,而对整个民族理性地认识自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预示着一个更加深刻和持久的民族自我反省时代的到来。 

  继洋务派后,改良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深受中国甲午战败的刺激。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新其政不新其民,新其法不新其学”,在于牛国民气散而不聚,民心默而不群,此其所以百事而不一效者也”引。他们开始突破洋务派牛体西用”的思想藩篱,认识到中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即使在体力、智力和道德精神方面中国人也是不如西方人,存在诸多弱点。他们明确指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首先需要中国人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盖政如草木焉,置之其地而发生滋大者,必其地肥硗燥湿寒暑,与某种族最宜者而后可。否则,萎矮而己,再甚则僵槁而已。”引这样,改良派在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同时。开始悉心探索对人f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并在更公开和更大范围内鼓吹这一主张,以便得到更多中国人的接受和响应。  

当时,改良派从救国的逻辑出发,认为在这个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世界里,中国的生存发展之道,只有靠自身的强大,而强大之道一是要以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代替封建的帝制,二是要改造国民精神,造就一代新民。他们开了三帖著名的药方:一是鼓民力”;二是开民智”;三是新民德”。引严复、梁启超以及早期的鲁迅,他们都认为只有把人变成新民,,’才是立国之本,救国之本。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再次强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