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5)

辛亥革命网 2010-07-27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9.05.04) 作者:邵荃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为了正确地评价 ,“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中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典范。鲁迅总是经常在解剖自己,从不掩饰自己,这种自我改造精神使他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五四时期另外两位代表作家是瞿秋白和沈雁冰。瞿秋白很早就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是当时党内的杰出作家。他的“赤俄新文艺时代的第一燕”最早介绍了苏联文学,指出真正的文化只是无产阶级的文化。他的诗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后来他又给鲁迅以很大的帮助。但当时他主要精力是在党的活动方面,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较少。沈雁冰(茅盾)在“五四”时期还没有从事创作,但是领导了文学研究会,为发展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出很大的贡献。他要求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反对“闭了眼睛冥想他们梦中的七宝楼台,而忘记了自身实在是住在猪圈里”(注二)。这是文学上革命功利主义的主张。他很早就和党接触,“五四”时期他的文学工作是在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但是他自己的创作活动,却是1927年以后开始,所以这里不加以评述了。
        当然,“五四”时期还有不少其他革命作家,不能在这里一一评述。当时凡是爱国主义的作家,可以说都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线中的成员,都为“五四”运动作出一定贡献。从上所述,也可以简单地说明“五四”文化革命重要的一翼的新文学运动,是怎样在无产阶级和党领导之下成长、发展起来,正如“新民主主义论”里说,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正确地实践了党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任务,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因而在艺术上才能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的力量。四十年来的中国全部革命文艺历史是现实地说明革命政治与革命文艺相互关系的真理。而现在应该是我们认真地科学地来总结这些经验的时候了。
                                                                                                                       一九五九年四月
        注:(一)见瞿秋白文集第三卷“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二)见沈雁冰“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

      (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论文“关于‘五四’文学的历史评价问题”的第二部分。全文将在五月八日出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编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