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4)

辛亥革命网 2010-07-27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9.05.04) 作者:邵荃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为了正确地评价 ,“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

        鲁迅创造出阿Q这个杰出形象,他的主观上固然有改造国民性的意图,但是客观上所达到的,却是一个农民如何起来斗争的问题。所以在分析这篇作品时,我以为着重点应在这里,而不要只纠缠在“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上。当然,像胡风之流利用阿Q来宣传他们那套“精神奴役创伤”的“理论”,而实质上是为了诬蔑人民,那是荒谬绝伦了。
        这个时期,鲁迅世界观中的这种局限性,并不足以隐掩他灿烂的光辉。他在创作上既然和共产主义者取一致步调,他的思想中当然也已经开始有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即是反映在他作品中那种蒙胧的社会革命观点。朴素的唯物主义才是他当时世界观中主要的东西。而只有这样才能说明1927年以后他思想上的飞跃。
        这样,也就使他的创作方法在“五四”以后开始从批判现实主义突进一步,具有新的特质,即开始有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因素,虽然这种因素还只是萌芽状态的东西。这倒不必像有些人那样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找寻这些因素(例如“药”里的花环或乌鸦等等),主要是由于他对现实的认识上,已经开始接受了一些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的影响,根本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和实际战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使他的创作能够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特别在他的杂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没有的。然而他在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对于现实的发展,虽然肯定新的力量一定会胜利,但又不甚明了它如何胜利,所以在当时作品中就不能描写出现实的未来趋向,因此只能说是萌芽状态的因素,这种因素在1927年以后,就在他的作品中逐渐明确和发展起来了。
        除鲁迅外,“五四”时期另一个代表作家,当然要推郭沫若了。郭沫若1919年就开始写诗。他一出现就显示了光辉的天才。他那种积极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给“五四”的新诗歌带来了强烈的生命,立刻把“尝试集”一类新诗掩盖了。而更主要的,是他的诗歌对当时青年起了很大的政治和思想影响。他最早的诗如“女神”“凤凰涅磐”等,虽然只是表现了彻底毁灭旧的、产生新的那种追求精神,但对于“五四”时期青年中间那种冲决旧的藩篱追求光明的怒潮,也即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却起了巨大的作用。郭沫若早期的思想是受多方面的影响,比较庞杂的。他有泛神论的思想(实际上是无神论的思想),有纯艺术的思想,也有初步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的“三个泛神论者”赞美了庄子、斯宾诺莎和加皮尔,而同时又赞美他们是“靠劳动吃饭的人”。在诗歌上,他接受惠特曼、歌德、泰戈尔等各种人的影响,他赞颂一切“叛逆者”,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激情的“叛逆诗人”。1919年的“匪徒颂”和次年的“巨炮之教训”中,他赞颂历史上一切民主革命者,也赞颂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赞颂了托尔斯泰,也赞颂了十月革命。他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1924年,但在1923年所写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论文中,已经指出胡适的文学改良运动,是“Bourgeois(资产阶级)的根性,在那些提倡者与附和者之中是植根太深了”,主张“把恶根性和盘推翻”,提出了要“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这是十分鲜明的革命态度,而在次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久,就参加了1925—1927年的大革命和“八一”起义,一直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服务。
        这也说明,在“五四”时期作为向集体主义过渡的革命诗人,在他世界观和艺术思想的复杂和矛盾内容中,作为其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而在创作上则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尽管在创造社初期有过纯艺术的主张,在某一些诗中也反映了这种倾向(这和他“五四”前在日本时期,没有直接接触国内革命实践是有关系的),但这不是他主要的东西。而正由于这样,他就很快抛弃了那种纯艺术的倾向,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而且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了。在基本政治态度上他和鲁迅是一致的。所以在评论“五四”时期鲁迅和郭沫若时,只能说他们在创作上流派的不同,而不能把他们对立起来。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给“五四”文学增加了强烈的色彩。这中间有个人主义的东西,但也有集体主义的精神,而后者愈来愈成为主要的内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之上,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它同样反映了当时现实斗争中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要求。这和鲁迅的作品中也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一样。虽然,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更为突出,而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精神则更为突出,成为当时文学上两大流派。但即使在艺术上也不应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因为在总的倾向上,都是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