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

辛亥革命网 2010-07-27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9.05.04) 作者:邵荃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为了正确地评价 ,“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

        为了正确地评价五四时期的革命文学,我想首先要说明一下当时文学运动的一些情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特点,“新民主主义论”中已经作了极其精辟的科学论断,这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和由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运动。这就决定了新文学运动,只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革命道路,只能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去领导。五四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还是在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政治的中心任务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文学的中心任务则是“反对了封建古装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是通过文学界的统一战线来发挥其领导作用的。当时统一战线的内部也就有了斗争,即无产阶级和革命小资产阶级所坚持的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所主张的妥协的改良主义的斗争。这个斗争准备着后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裂,形成四十年来文学上两条道路的斗争。革命小资产阶级文学家在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逐步走上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而反动的资产阶级文学家则走向反人民的道路。革命文学的队伍,正如鲁迅所说“愈到后来,这支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五四”以后文学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决定它的则是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1921年党成立后,它在文化方面的任务是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为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而斗争。那时,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已经深入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在文学上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党刚刚建立的时候,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还极少,还很不成熟,不可能一下就形成自己的队伍,还不能立即展开像后来那样规模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党只有直接和间接地通过革命小资产阶级作家来领导文学。

      (在党成立以前,则由一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团结和影响这些作家进行文学运动。)苏联的革命文学理论和作品,当时都还没有大量被介绍到中国来,也还说不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当时主要的任务是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要求,体现到文学创作中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在孕育和萌芽的初期,虽然这种因素却是引导文学逐步向集体主义思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四”初期的革命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等,大都是在走向集体主义道路的过渡时期中,他们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看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瓦解和受伤,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一方面坚决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否定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对革命的理想还是在蒙胧的状态中,不可能一下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新与旧的矛盾。然而无论如何,新的东西,即唯物主义的成份是在生长发展,并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政治上他们是肯定党所提出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这使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五四”前中国知识分子还不曾有过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特色。正是由于这样,才使他们能够在作品中体现了当时人民大众的革命要求,也即是无产阶级和党的政治斗争要求,才使党能够通过他们来领导当时的文学。

        以上所述,是为了说明五四时期无产阶级思想和党对于文学的领导,也说明当时文学运动形势与后来不同的地方。在评价“五四”文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彻底驳斥掉胡风反革命集团和修正主义分子的那种把“五四”文学运动看作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反动论点(将在人民文学”五月号发表的本文前一段中已另有论述),但我们也不能用现在对社会主义文学的要求去衡量,应该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去进行评价。以前有个时候,在有些人中间,似乎存在过这么一种简单看法:认为五四时期的作品既然极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作家的作品,所以也就把它们看作单纯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忽略了它们是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革命文学的意义,因而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它的历史价值;在目前也还有些人对“五四”以来的新诗采取一笔抹煞的态度。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如果只就当时一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或党员所写的作品来说明党对“五四”文学的领导,那也是很不够的。毫无疑问,像李大钊关于文化和文学的论文,以及瞿秋白的作品和介绍苏联文学的论文等,是有极重要意义的,它们在文学思想上提出了鲜明的革命主张。但文学主要是靠创作来表现。一般说,当时无产阶级的成熟的作家极少,所以党还必须通过一些杰出的革命小资产阶级作家来领导文学。鲁迅成为“五四”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就是如此。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以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辉煌功绩,无疑地是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事业的功绩。问题是在于如何具体地说明无产阶级思想对于他们创作活动和世界观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作活动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