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2)
辛亥革命网 2010-07-27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9.05.04) 作者:邵荃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为了正确地评价 ,“五四”文学的发展道路,
以鲁迅来说,他当时是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的世界观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然而他是“五四”文化革命的主将,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奠基者。这并没有什么矛盾。“五四”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固然由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部分人所组成,但统一战线内部却只有两条路线的斗争。小资产阶级不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一面,就是站在资产阶级那一面,它不可能有独立的政治路线。鲁迅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一面,坚决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的。他不止一次说过,要“遵革命前驱者之命”,“听革命的将令”,愿意诚实地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这是鲁迅的基本政治态度。研究一个作家,首先要看他的政治态度,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政治态度是真刀真枪地表现在他的文学实践里。1926年以前他在北京期间,以锋利无比的杂文为武器,向当时的封建复古派的“甲寅周刊”、“学衡”、欧化绅士陈西滢和“现代评论”派、军阀走狗杨荫榆以及1921年后向封建势力投降的胡适等人,进行了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的战斗。那真是“凶猛的闯将”。他那冷光闪闪的匕首所指的方向,不正是那时党所要打击的方向吗?他那种英勇的斗争,不正是实践了党在那时候的革命任务吗?而他那种最可宝贵的“硬骨头”的性格,不也正是劳动人民的战斗性格吗?从表面上看,那时鲁迅仿佛是孤军奋斗,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并且由当时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所支持的。
鲁迅的这种“硬骨头”性格是和他那种韧性的战斗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这是鲁迅突出的风格。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注一);由于他深刻理解中国这个“僵尸的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所给予他的刺激;而更重要的,由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给予了他以鼓舞和希望。“五四”以前,他还只能是孤独的“沉思”,而在五四时期,他就“呐喊”起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使他最初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种硬骨头的性格和韧性战斗精神,在他那时所写下来、后来收集在“热风”、“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的杂文中和他的小说创作中都十分突出。主要是反映出他对于阶级统治的攻击和对于欧化绅士们的自由主义的鞭挞。除了给予那些“正人君子”和欧化绅士们的致命的打击以外,像在“春末闲谈”、“灯下漫笔”、“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对阶级统治作了极锐利的剖解和抨击,要求“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要求“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要求有“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而对于那种“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式的”,或“媚态的猫”和“叭儿狗”式的各色各样高谈改良主义、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实验主义的中国反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一律予以深恶痛绝的鞭挞。这种“硬骨头”性格到了“三一八”惨案时,显得尤其突出。他指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时在鲁迅意识中实际上已经预感一个更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将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