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几个剧社(2)
辛亥革命网 2012-05-22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林叔香 黄德深 查看:
该班地址设在广州河南海幢寺,寺内地方广阔,空气清新,足以容纳该班学童,便利训练。该班的学童我记得有:李元亨、曾三多、靓荣、扬州安、余秋耀、利庆雄、李考如、大牛应、大牛宽、李善才、何顺华、戴明谦、师爷八、金钱章、冯公平、李丕显、风情树、陈锦伟、赛子龙、大眼钱、新丽湘、梁玩公(后来在《广州现象报》、《国华报》担任剧评主编,笔名南歌旧侣)、董卓全等。其他还有很多都记不起了。该班所演的剧本,都是新编的改良剧本,以讽刺的方式,从侧面来针砭时事。因当时在清廷的封建统治下,不能从正面明显宣传革命,为了避免清朝官吏的迫害,只有以上述的方式来排演有关抵抗异族、忠贞报国、揭发社会黑暗和表扬忠义等的新剧,用以启发群众革命思想而已。该班新编剧本则有:《文天祥殉国》、《黄帝征蚩尤》、《六国朝宗》、《儿女英雄》、《侠男儿》等等。犹忆该班头台演出时,系在河南戏院(旧址在广州河南紫来街),是日招待报界及中学教师和学生们来参观,由“游学预备科”(当时清廷办的学堂)主持其事的。演出的剧目为《打洞结拜》(即《赵匡胤夜送京娘》),演出后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该班声誉,由此而起(当时广州市的戏院所收票价一般是两三角,采南歌班是童子班,戏院所定票价比其他粤剧班较低,因此不为戏院老板们所欢迎,难得演出机会,下乡演出也较少)。革命党同志,是以革命工作为中心的,听说曾借戏班的掩护由香港、澳门运输军械,供给各地革命党同志应用。他们对戏班经营业务,还是外行,由于不善经营的缘故,亏累日深。演出约两年,即无法支持下去(当时李纪堂为革命而捐献资金,已逐渐破产),以致中途停顿,至为可惜。
采南歌班演出期间虽短,但由于设立专业学堂训练演员的缘故,培养出来的粤剧人材,实在不少。该班结束后,各演员即为其他粤剧戏班争相聘用。各演员就业于各班后,均多负时名,其中尤以武生靓元亨、靓荣、曾三多,花旦扬州安、余秋耀,二花面大牛应,公脚戴明谦等为群众所欢迎。
在采南歌班的后期,除原有各演员外,另加入武生声架来、小武周瑜良、小生任某、丑生豆皮庆等四演员,易名为“兆华年”班,阵容比前更盛,所演的剧本,除原来的外,还有常演的如《三英战吕布》、《凤仪亭诉苦》、《三娘教子》、《十三岁童子封王》等。但不多时该班亦以业务不能展开而宣告结束。
采南歌班虽告结束散伙,但由于曾经编演了不少改良新剧,培养出不少新剧人材,在宣传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革命党同志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都认为此种表演改良新剧的戏班对革命工作的帮助不少。
二、优天影班
(一)优天影班的建立
1907年间,同盟会成员陈少白、陆孟飞、陈俊朋、陈铁生、潘铁苍(即收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尸骸之潘达微)等,以戏班对宣传革命收效甚大,同时又可以藉演戏筹款供给革命工作的经费,乃集合各同志商议,组织粤剧戏班,以进行革命工作。当时有一班新闻工作者和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的社会知识分子,闻组织改良新剧社,均热情参加,即于是年组成一个新型的粤剧“优天影”班。地址在黄沙修元精舍,聘请粤剧名艺人李锦(即花旦牡丹锦)等人教授粤剧传统艺术,并聘请音乐师傅龚益富教授粤曲牌子。
优天影班,是以新的形式风格出现的,与一般的粤剧戏班不同,在促进社会新风尚的标志下,以演新剧而进行鼓吹革命。当时一般粤剧戏班都属“八和会馆”的系统下,而优天影班则不属八和会馆,称为“九和堂”的班子。又因其成员都是新闻工作者和知识文人,演出的俱为新剧,而生活作风,又与一般粤剧演员不同。他们不计较报酬,所有编剧、提场、演出等,多由他们亲身动手,并参加演唱,因此社会上称之为“志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