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几个剧社

辛亥革命网 2012-05-22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林叔香 黄德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孙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有志之士,响应者日多。戏剧演出既可作为对群众宣传革命和筹款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藉戏班为掩护,进行革命

  前言

   清末,孙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有志之士,响应者日多。戏剧演出既可作为对群众宣传革命和筹款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藉戏班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所以当时革命党(同盟会)同志陈少白、程子彝、李纪堂等乃发起组织剧社,培养演员,编撰新剧本,通过戏剧演出,进行革命工作。其中有不少报界人士,如黄鲁逸、黄轩胄等踊跃参加。先后组成的有“采南歌”、“优天影”、“琳琅幻境”、“民乐社”等剧社(班)。

   以上各班、社,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一脉相承,由革命党人主办而又互相联系的。其中有因当时环境关系,备受清廷官吏的残酷迫害,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另组新班,改换名称,以为适应的。亦有因被戏院老板们和粤剧“八和会馆”的“藉福堂”排挤压抑,使演出台期受到限制,以致亏累不能维持的。同时又有因被挖墙脚,班中最出色的主要演员被拉到别班去,而致散伙的。他们在历遭挫折甚至散伙后,都能继续工作另组新班,其苦心孤诣,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为革命而顽强斗争的事迹,实有足述者。我曾参加此种剧社多年,兹就回忆所及,将亲身所历述之于后,以供修史参考。但距今已数十年,记忆不免模糊,尚望知其事者,予以补充订正。

  一、采南歌班

   天演公司的采南歌戏班,成立于乙巳年(1905年)春间,由革命党(当时称兴中会)同志程子彝与陈少白等所发起。程子彝是教育界,原是武备学堂学生,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当教员,以改良戏剧为己任。兴中会在广州首次起义失败后,他以筹办剧社事,就商于各同志,得陈少白、李纪堂等的同意,复有陆孟飞、陈俊明、陈听香、梁垣三(即粤剧名花旦蛇王苏)等参加,乃联合几个绅耆如黎国廉等,经几度磋商后,即决定筹办。李纪堂原名李柏,为香港富商李升之第三子,其父逝世后,分得遗产逾百万元,1895年间,加入兴中会,为革命而贡献资金不少,香港革命党之《中国日报》的经费,亦常得其接济供应,数逾万元,得以维持。当组织采南歌剧社时,李纪堂即出资两万元为开办费,由陈少白担任编撰改良新剧,筹备至1905年冬间即告成立,定名为采南歌班。

   创办初期,首先成立戏剧学堂,专为培养改良新剧的粤剧人材,亦即培养宣传革命的粤剧演员,粤剧演员之有学堂培养,实以此为开山始祖。

   该戏剧学堂招收学生,规定以年龄十二至十六岁的青年为限,学额定为八十人,以上述青年易于培养成材,而学额不多,又易于管理教授也。学童在该班训练,亦照旧社会的一般习惯,订立六年的师徒契约(简称“师约”)。

   该学堂训练的科目,分为艺术科与一般普通科两部门。演剧艺术科目,由粤剧名艺人花鼓江等人教授,仍以粤剧“十大行当”分别训练的。各“行当”的唱功不同,如武生的学武生喉,小武的学小武喉,小生的学小生喉……“做工”方面,所练的基本功,如“拉山”、“扎架”、“走圆台”、“反猪肠”、“配马”、“洗马”、“水波浪”、“踏七星”、“靶子”、“手桥”、“绞纱”、“水发”、“水袖”等等,都是勤学苦练的。其中武生李元亨(后改名靓元亨)就是在该班出身的。他演武艺戏最为出色,有“寸度亨”之称,言其演出武艺戏的动作不会差错分寸之微也。粤剧著名演员马师曾和薛觉先亦曾拜他为师。至于普通科目,则为国文、书札、珠算等的小学课本,而主要的还是于讲课中灌输革命思想,使学生在练功演戏的同时,培养对革命的认识,以利于通过演戏,进行宣传。粤剧著名演员梁垣三亦在该班任顾问之职,故该班的演员,都是得到名师指导培养出来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