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5)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张九洲 查看:
另外。由于革命灏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上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认为中国文化都是落后的。西方文化都是进步的,所以也造成了当时社会文化改革中出现了一股不良的西化倾向,即追求享乐主义和以崇洋为荣,从而毒化了社会。
第四。袁世凯政治上的倒退与政府官员的腐败。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就努力重建社会秩序,其中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在其共和政体的框架内,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即孔予的教义来实现意识形态的重构。他曾说: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须知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凡属文明之国,靡不殊途同归。此八德者。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这就是说,中国旧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体并不矛盾。而且有助于重建人的信仰。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世凯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改革并不感兴趣,相反,在社会上怂恿尊孔活动,到后来颁布尊崇孔圣令”,公开祭孔,恢复清朝旧制等。袁世凯政治上的倒退和思想上的复古。这是加速新文化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新文化改革难以发展和持久的因素之一。如禁赌问题,尽管革命政府多次重申,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赌凤还日盛一日,有些地方如京、津、沪、粤等地尤为厉害,甚至超过清末。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的官员腐败是屡禁不绝的重要因素。不少官员和议员。自身就与赌、嫖结合在一起,甚至把赌博作为官员或官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际手段,普遍使用。上行下效,禁赌难以成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当时各地政令不一,政府权威不大,禁令没有多大威慑力,所以禁令就会成为空文。
除上述原因外,辛亥革命没有引起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的变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变动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要想用新的思想和文化来取代旧的思想和文化是困难的。如当时的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尽管高涨一时,但很快就失败了并回到了传统的老路上,原因就在于女子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所以。不得不回到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的泥坑。再者。国民素质特别是下层百姓的思想与文化素质不高,这也为种种社会陋习的存在提供了思想基础。如民国初期反对封建陋俗、毁庙兴学的一些举动,几乎在各地都遭到抵制。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主要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需要。价值观也主要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价僮观为参照系。其改革的响应范国主要是在革命势力强大的某些城市,除某些改革措施如剪辫子、废止缠足和查禁鸦片等程度不同地波及部分农村地区外,其他改革在农村几乎没有多大反应。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是有限度的。
其次,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革命,没有对经济基础、经济制度进行重大变革。也没有对封建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批判和梳理。这使新文化的改革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的支撑,而只能靠政治的助力。这场文化的革新由于政治助力的消失而停滞或消退,守旧势力猖獗,旧文化回潮,特别是在‘二次革命”以后更为严重。
第三,新文化的改革难以推动,除了政治上反动因素的阻挠之外,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是一重要原因。因此。任何的文化革命。必须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社会及思想的启蒙工作。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工作永远不可忽视。第四,一切社会文化存在的决定根源是社会经济,因此,解决社会文化现象要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相联系。只有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才能有效地改善社会习俗和文化,单打一是不行的。
第五,社会文化改革,甚至包括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人们的经济状况、思想状况、文化水平相适应。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上,既不能盲目否定中国固有的传统,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定势:在改革的速度问题上,既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又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否则。都难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