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张九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

   上述各类贱民”,均是受社会歧视的群体。解放贱民’,有积极的历史意义。9 1    其次是禁止人口买卖。为保障人权。孙中山发布命令前清入主,政治不纲,民生憔悴,逃死无所,妻女鬻为妾媵,子姓沦为皂隶,不肖奸人,从丽市利。流毒播孽。由来久矣。”嗣后不得再有买卖人口情事,违者罚如令,其从前所结买卖契约,悉与解除,视为雇主雇人之关系。并不得再有主奴名分。’

    再次是改变称呼。称呼本来是个形式问题,但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却反映着等级的不同。如失人”、鸳苔爷”的称呼就是如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官员是人民公仆,并非特殊阶级,再用失人”、老爷”的称呼有损于共和政治的形象,于是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命令:笪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日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种先生”或‘君”的名称,是仿西洋或东洋的称呼,表示平等之意,这与‘大人”、老爷”的称呼相比,无疑是个进步。

   再者,是刑讯体罚的废止。刑讯体罚是一种封建的野蛮方法。孙中山亦明令禁止:‘本总统提倡人道,注重民生……而于刑讯一端,尤深恶痛绝”。‘无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律不准刑讯,鞫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他又在禁止体罚的命令中指出:体罚制度,为万国所摒弃。中外所讥评”,因此,不论司法,衙政各官署,审理及判决民刑案件,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其罚当笞杖枷号,悉改科罚金拘留。,”  

 铲除封建陋俗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剪辫子和放足。南北统一后,孙中山电令全国:‘于令到日。限20日f发辫)-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在此通令下。剪辫之风迅速兴起。放足之事,在湖北军政府成立时,就发布过戒除缠足恶习的告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内务部根据孙中山的指示,通饬各省:‘巳缠足者,令其必放,未缠足者毋许再缠,倘乡僻愚民,仍执迷不悟,则或编为另户,以激其羞恶之心,或削其公权。以生其向隅之感。’

   其次是禁赌和禁烟。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内务部分咨各部和各省都督。要求无论何项赌博。一体禁除”。‘凡人民宴会游饮集合各场所,一概不准重蹈赌博旧习。其店铺中有售卖各种赌具者。即着自行销毁,嗣后永远不准出售……倘有违法。各按现行律科罪,以绝赌风而肃民纪。’州关于鸦片,孙中山发出禁令: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沉溺通于贵贱,流衍遍与全国,失业废时,耗财殒身,浸淫不止,种姓沦亡,其祸盖非敌国外患所可同语。”孙中山呻告天下……其有饮鸩自安,沉湎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齿,并有内务部转行各省都督,通饬所属官署,重申种吸各禁。”要求各团体讲演诸会,随分劝导,不惮勤劳,务使利害大明,趋就知向,屏绝恶习。共作新民,永雪亚东病夫之耻”。

    再次是婚姻方面的改革,如取消汉族与满蒙通婚的限制。劝告驭满蒙回藏五大族,各宜互通婚姻,一以除异同之迹。一以期情谊之孚研101。婚姻上的民族隔阂取消了。这是民主革命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五族共和政治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的。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能估价过高。

   从发展趋势上看,自袁世凯上台后。社会文化的改革就迅速回落。陷入低潮。一度革除的旧文化恢复了原状。例如:在1913-1916年上半年,原来宣传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主张己走上了反面。女子参政被明令禁止,保护女权的女予教育院被解散。男女自由交往被禁止,社会上兴起了提倡贞妇烈女、贤妻良母的舆论和风气;尊孔活动和思潮兴起,中小学读经被恢复;毁学兴庙到处出现;崇佛之风大盛;文明戏由盛而衰;禁烟活动逐渐停止;赌博之风更炽:社会娼业泛滥……尽管在袁世凯死后,社会文化的改革呼声在某些方面又回到了民元的起点上,但社会文化的复古、复旧潮流仍无法抗拒。从这一方面讲,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的改革,对后来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