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张九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

  在临时政府当政时期,社会文化的改革借助于政治的力量在表面上一度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的成效有限。如‘改元”以后,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的是1日历。农民依1日历过年、过节、播种和收割。城市中的商民百姓,同样按旧历的时令、节气进行活动。包括账目的收还结算等。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又不得不承认新旧两历并用。

   民初废止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礼。但以鞠躬礼完全取代跪拜礼还相当困难,在城市中大部分百姓仍钟情于跪拜,在山乡农村,更是铅袭旧习”。尤其是婚丧嫁娶活动中,要拜天地、祖宗与父母。在祭神祀鬼活动中。跪拜之礼更必不可少。

    在服饰与装束方面,孙中山创作的中山服虽然在文职官员和学圭中多有流行,民国政府正式颁行的男女礼服规定,使新式礼服在政界中也有所流行,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新式服饰无大影响。城市上流社会之男性多穿西装或长袍马褂,时髦的女性主要是上衣下裙、旗袍、连衫裙等。乡间百姓。夏单、冬棉、春秋夹衣,随时更易。寒暑两季。用葛与裘者亦少。平人长衫短褂,农人俱服短衣……女装,服裙者甚少……男子则只用随时便衣。着礼服者甚少。’

    在政治方面,解放贱民”是南京政府的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受到贱民”们的拥护。但在民初。这些所谓的贱民仍然属于社会歧视的群体,一些  户仍然被排除在齐民’,之外。甚至在整个民国期间,‘贝戋民”的社会地位并无彻底改变。至于社会心理上的歧视更是根深蒂固。 

  关于禁止买卖人口的努力,在民初取得了一定成效,买卖奴婢之风在官府被禁止了,但城乡奴婢的买卖活动依然如故。有人在铮报>上发表文章气愤地说:近年以来提倡平等主义者以不啻墨干笔秃,此风宜可稍息矣,而不谓蓄养如故。拐匪贩卖人口之所以多,以蓄养奴婢者之多也。

   孙中山基于平等之思想发布命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的称呼,但这种称呼只是官场上消失了。而民间却仍然流行,特别是富贵家庭更是如此;至于思想上的尊阜贵贱之分。在人际关系中则尤其表现充分。1915年前后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时,关人”、老爷’,之名称复行。更与满清时代无异”。这说明。民初的所谓人权平等,仍然是名义上的。

   在封建陋俗的铲除方面,剪辫子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抵制剪辫者仍然不少。这不仅在偏僻的乡村十分普遍,即使在城市中也司空见惯。如北京这样的城市。到19 14年,‘爿匕京下等人。至今剪辫者甚稀”

    放足,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在民初曾得到热烈响应。但在实际上不少妇女对放足之事不以为然。仍我行我素。如云南昆明。不仅官吏把放足的命令看作官样文章,只是敷衍了事;而妇女方面,也还有宁可牺牲学业。牺牲金钱。不愿改变固有的习惯的心理,所谓宁可牺牲学业”。就是家长因缠足事而不让女儿上学。所以,到20世纪初。昆明20岁以下的缠足妇女仍占30%左右。昆明县到30年代初,汉族妇女缠足者仍在80%以上。北京是个比较开放的城市,然而到20年代末的518 014名妇女中。仍有缠足者91 025人。

    赌博的恶习,政府多次重申严禁,但一直效果不佳,甚至比过去更甚。如1913年时的南京、‘光复后吴忠信为巡督总监,严申赌禁,赌徒为之敛迹。近日居然有人赴警察厅具呈请弛赌禁,公然无忌。浸至南京全境,无地不赌,无人不赌,无时不赌,俨成一赌世界。不仅南京,北京、天津、广东等地,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全国各地,赌风也依然如故。    在禁烟问题上,民初效果显著,但要承认,阻力较大。因不少乡民的经济收入依靠鸦片,加之觉悟低等原因,抗拒铲烟苗事件接连不断:还有一些人利用时局混乱之机,贩运、吸食鸦片,与禁烟周旋。到1915年全国禁烟完全停止,烟毒更加肆意泛滥。  

 婚俗制度方面,在革命政府推行改革和社会团体以及革命志士的倡导之下,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如文明结婚等,但在农村以及偏僻城乡仍无明显表现。如东北民国以来,文明结婚(仪)节,行之者不多”。婚姻之礼,多旧制”。婚礼重父母乏命。媒妁之言”。关于婚姻自由之观念。社会上普通民众仍多持否定态度,对自由结婚、新式婚礼、新式离婚之行为非常反感。因此,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只不过是在旧的一潭死水中掀起的一个个的浪花而己,并没有本质的飞跃。 

  在民初教育改革上。南京政府确定的教育方针中有摒弃尊孔的内容。但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并未通过蔡元培提出的学校不应拜孔子案”。尽管后来学校在管理规程中删去了拜孔子的条文。但学校拜孔与否,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少学校仍拜孔、尊孔。民国元年就废止小学读经”一科。但在各地私塾或私立小学中多未执行。

    此外,社会文化方面又出现了一股噪洋”和崇奢”风气。在南京,绸缎铺、估衣店闭门帖招:盘外国细呢’。西式新服,列肆相望,无论何店,皆高悬西式帽”。在上海,‘从前家中陈设不过榆树器具及瓷瓶铜盆。己觉十分体面。今上海人红木房间。觉得寻常之极,一定要铁床、皮榻、欧美式样”相炫耀,以广招徕。更有甚者,牛国戏甚好,偏爱外国戏。中国话甚好。偏爱说外国话’:牛国之缎甚好,偏爱穿外国缎”。’在生活上纵欲和享乐之风甚嚣尘上。有人利用西方形形色色的消费品和著侈品来讲排场,比阔气,相互争奇斗艳,竞赛比财;也有的人饮酒狎妓,观剧豪赌。这种噪洋”和噪奢”之风成了社会的一大痼疾。阻碍了中国社会文化近代化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