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的命运——对清末民初“(5)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田海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汉,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的命运——对清末民初“尊孔读经”问题的考察,

   在这种封建复占主义逆流中,社会上出现了上海孔教会、北京孔社、济南孔道会、太原宗圣会、扬州尊孔崇道会、青岛尊孔文社、镇江尊孔会等一大批捍卫尊孔读经的文化保守社团,出现了《孔教会杂劫、<不忍杂志》、《中国学撮》、《孔社杂拗、《国学杂志》、《国是杂志》、Ⅸ宗圣报》等大批鼓吹尊孔读经的期刊,康有为等一大批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争相表演各种尊孔复古的节目,与袁世凯的言行形成了上下呼应、相互利用之势。他们不仅力主在学校教育及国民教育中大搞尊孔读经,而且要求‘以孔教为国教配天仪”,只不过由于民主革命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这些封建复占主义的贪欲并未得到完全彻底满足而已。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时代,袁世凯及张勋在民初搞帝制复辟,也确实出现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局面,但帝制死灰复燃伴随孔经的借尸还魂,也反过来证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封建帝制思想的影响还远未销蚀尽净,民主共和国的观念还有待丁_进一步深入人心。时论指出:“此次革命以形式言固成功矣。以精神言则犹未也。”[驯P1240J这既是对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思想文化启蒙方面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原因的一种诠释,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于民初帝制复辟与尊孔读经逆流的刺激而发生的,其以自由的精神与进化的观念来倡导“民主”与“科学’正是为了从反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角度替辛亥革命‘补课”。五四祈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自然也推动了传统儒家文化命运的更新转型。 

  五、结论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封建帝制土崩瓦解,儒家‘经学时代’也随之山穷水尽。孔子是被封建皇帝拉进庙堂里去的,这时又因封建皇帝的倒台而被逐出了庙堂。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演进,在以“武器的批判”摧垮封建帝制在中国权威性统治的同时,也必然用“批判的武器”荡涤儒家经学在中国的神秘性笼罩。封建帝制与尊孔读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历史的辨证法。在辛亥革命前后,反对尊孔读经,既是为了剥去封建专制的文化外衣,也是为了脱掉儒家孔经的政治华衮,以便使封建专制与儒家孔经实现历史性的分离。正如陈独秀所说:“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李大钊认为孔子为专制之护符,他说:“我总觉得中国的圣人与皇帝有些关系。洪宪皇帝出现以前,先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圣人与辫子大帅同时来京。就发生皇帝回任的事。现在又有人拼命在圣人上作工夫,我很骇怕,我很替中华民国担忧!,孪大钊还特别声明:“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揞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J这是一语破的,道出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尊孔读经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历史玄机。  

 因为尊孔读经之“神道”与封建专制之“皇_天'’在两千多年间的历史结合,积淀了巨大的传统能量,以致于清末民初凡搞封建专制必行尊孔读经,以致丁.清末民初无论搞改良性变法新政还是搞革命性社会变动,都不能回避对尊孔读经或信从或否定的抉择。在清末民初,尊孔读经问题成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政治思想文化焦点所在。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想家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呐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旧1并非空穴来风,实乃时势所造。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命运变迁的历史证明:凡是维护专制者都尊孔,凡是倡导民主者都反孔。当代儒学研究者有所谓发现中国历史上存在‘‘凡是治世都尊孔,凡是乱世都反孔”闭1的规律之论,这种观点对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问题重现象概述而轻本质剖析,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且易于误导人们对儒家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与思考,更不便于人们根据毛泽东《薪民主主义论》的科学论断xt‘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按‘批判继承”的原则,“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因此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

   孔子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以智为表,以和为通,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照唯物史观,孔子学说变成专制主义的道袍,这个责任主要在丁-历代封建统治者,而不能完全归咎于孔子。同时,对待已演化成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基因的孔子学说,既不能因其具有有利于德治的一面而不加分析地全盘承受,也不能因其在20世纪由于‘经学时代”的终结遭到过民主革命运动的批判而不加区别地一概骂倒。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必须弘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而要弘扬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则又必须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辨证统一的科学的理性原则,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如此。笔者赞同张岱年先生1983年在曲阜孔子学术讨论会上的理论观点:“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任务是对孔子学说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