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的命运——对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田海林 查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木”之后,迨清末封建帝制垮台,中国文化一直笼罩在儒家‘经学时代”,而儒家‘经学时代”的终结则是通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来完成的。要总结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史为鉴,勘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有必要对清末民栅‘尊孔读经’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并由此来透视20世纪前20年间儒家文化的命运。
一、清末“新政”与孔经的荣衰
尊孔读经作为儒家文化的标识,在儒家文化高踞封建统治庙堂的‘经学时代”本是不容置疑的,但从清末‘新政’’始,竟随着社会的沧桑巨变而演绎成了“问题”。
“庚子国变”之后,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凄隍惊恐中悟出了维新的必要性,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表示与民更始的‘新政’’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禁新旧之名,混融中外之迹。”这份文件不乏承接戊戌维新余绪,痛改前非,陈旧布新之意,但其虽貌似中西混同,新旧折衷,然实则中西有别,新旧难融。因为其所变者,仅限r‘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尽管这些方面事关体制,能主动(实则被动)求变,已算是不小的进步,但是,其对封建专制思想主体盼‘三纲五常’却是固执不变的;尽管其也引经据典。侈谈‘穷变通久”、“损益可知”,好像要仿照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但是,“常经”不移易,必然影响到“治法’之改变。事实上,西太后心中确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定性,那就是以儒家文化的纲常名教作为永恒的常数,而这种抱残守缺对在‘新政”中作为变数的“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方面,是一种巨大的制约,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清末‘新政”的政治思想局限性。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以来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极限,对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孔经历史荣誉的维护也达到了极限。但因其近代化改革维度决不亚于戊戌维新。且是由清政府的最高当权者西太后出面支持的,这就注定其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儒家纲常名教冲击力也会更大。清末‘新政”尽管仍走‘中体西用”的路数,但‘西用”的范国远远溢出了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时期所谓“西用”的规定。以至将改革扩大到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方面,这就将‘中体’的阵地挤得只剩下‘‘三纲五常’这些封建政治伦理的空壳了,而一旦连事关道德人心、风俗教化盼‘学校科举”也发生体制变革。那么“世有万占不易之常,’也就自然会变成无所附丽的飘萍梦影。在封建统治体系中,其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如影之随形,若两者剥离,在经济基础已动摇的前提下,政治制度变革了,与之相关的政治思想也必将随风而逝。清末‘新政’’,造成了以‘‘西用”淹压‘‘中体”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孔子之‘常经”以及“常经”所承载的“三纲五常”政伦思想之无形消解便会成为西太后等封建统治者最不愿看见而又无能规避的事实。
清末‘新政’上谕还宣称:“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基’,以防‘自迷本始,|”‘“o。这种导向使经学大师孙诒让对传统的“经世致用”作了总结性发挥。孙诒让以精于礼经而闻名,素来主张‘以尊孔振儒为名,以保华攘夷为实”,“阐周孔六艺之教,以远播蛮荒;储种蠡九术之谋,以大雪雠耳止,’。他认为儒家“政教之闳意眇旨,固将贯百世而不敝”,这与清政府以“万古不易之常经”指导“新政”的政治思想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新政’上谕发布后,他便应盛宣怀之请,拿出了‘‘以<周礼》为纲,以西政为目”的《变法条议》四十则。为了陈古剀今”并‘觊以塞守旧者之口”,他把“泰东西所以致富强者’都附会成与《周i-L》“若合符契’’,并自是‘此四十篇者以致富强而有余”,“世之论治者,可以鉴矣”|4]。此书是以“西学中源”说为清末‘新政”提供‘托占改制”的孔经理论根据,是孙氏精研古文经《周礼》20多年政治思想之外烁,写其集Ⅸ周礼》研究之大成的传世之作《周礼正义》是互为表里的,在1902年此书刊行并用作浙江瑞安普通学堂教科书时改名《周礼政要》,此后风行天下,各书局争相刊印达十数版,被1903年求新图书馆出的《评点周礼政要》誉为“策论应用各书提要钩玄之第一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