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云在方志事业上的建树(7)
辛亥革命网 2013-02-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南浔志》是周庆云自1920年起开始编着这部被浙江史学界称为“周志”的南浔方志,到1922年方告成刊印。“周志”凡60卷,在结构上基本遵循清朝汪日桢和范来庚先后编纂的两部《南浔镇志》(简称“汪志”、“范志”)的体例,只略作增删,但其研究的地理范围则不仅仅局限于前两部志书所界定的南浔镇镇区,而是将南浔镇治下的乡村地区(共12庄)也涵盖在内,在时限上则上及南宋理宗淳佑末年,下迄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可以说,“周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记载南浔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形最为详尽、采用资料也最为丰富的一部旧体方志。这部方志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不菲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江南市镇社会变迁以及整个浙北和江南地区灿烂历史文化的必备参考文献,同时也是当今南浔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治理人民、造福乡梓的重要施政指南和借鉴。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鹿辉世著录略云:“《南浔志》六十卷(民国壬戌十月刊本)。清周庆云撰。是书前有刘锦藻序,与周庆云自序。卷首为南浔镇乡图、总目、曰疆域、曰公署、学校、河流、河渠、衢巷、村庄、桥梁、古迹、宅第、园林、寺庙、祠墓、坊表、人物、寓贤、方外、烈女、职官、选举、灾祥、农桑、物产、风俗、义举、碑刻、著述、大事记、杂文、集诗、志余,共三十门。按南浔之志,咸丰季年,汪谢城辑成四十卷。体例谨严,当世称为善本。然时移世异,补苴拾掇,责在后人,故清末周庆云甄米遗闻,博搜精掇,撮录史籍,旁证说布,三岁而成是志。删其繁芜,补其缺略,从史家断代例,以宣统三年为止,而体材则依汪志,惟汪志志镇,而是志兼志乡,盖本南浔十二庄为一乡,区视汪志稍广矣。考南浔在浙江乌程县东境,介江浙间,水陆交通、人物、殷阜、史迁所谓绾毂之口,与海盐之澉水,同为浙西繁镇,而学术递禅,轩冤重袭,代有传人,文献之所萃也。然乡镇志实较郡县为尤难分一县之片壤。为偏隅之别乘,稍溢则滥,过略则陋,苟无史才以纬之,鲜能免于二者之讥,要以阐幽举坠,是资观感,乃志家之通义也。”
在周庆云存世的著述中,还有一部书籍特别值得一提。是他在1924至1926年间编写的《莫干山志》。这本以山为名的志书分为13卷,迄今为止仍是唯一的一部全面记载浙北之旅游胜地——莫干山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等情况的著述。《莫干山志》十三卷图一卷(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一函四册)。是书原装未衬,字体刊刻精整,笔划舒展,清晰自然,较初印。北京德宝200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方志暨红色文献专场,成交价:3360.00。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相传为干将莫邪铸剑之地,风景秀丽,温度常年不高,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被誉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此书即其专志,对莫干山周边环境的变迁做了详细的论述与记载,对于考察莫干山的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夏仁虎著录略云:“《莫干山志》十三卷(民国丙寅刊本)。周庆云辑。是书分疆域、市村、山水、祠墓、局所、桥梁、寺庙、胜迹、金石、人物、杂著,为十三卷。按莫干山,界武康归安之间,向无专志。自光绪中叶,西人避暑于是,举世始闻其名。今则与匡庐相埒矣。周氏避暑山中,勤于著录,始搜采旧闻,考率志乘,成书十三卷。结体大雅,无愧作手,所作图,一依光绪二十二年浙省舆图局所绘者,教为精确,若其不取西人避暑会之图,亦不用西人译音之路名,尤为有见。”
《灵峰志》清宣统间梦坡室刻本 竹纸 线装2册提要:灵峰属于杭州西湖风景区。是书分山水、名胜、人物、艺文四卷。记录详尽,具有欣赏和数据性的双重价值。此为周氏家刻之本,流传不多。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江瀚著录略云:“《灵峰志》四卷(宣统三年刻本)。清周庆云撰。灵峰在浙江钱塘县西北隅,距城九里,距西湖四里。自玉泉折耳西北,曰青芝坞,其西曰灵峰。高四十六丈。是编分四门:曰山水、曰名胜、曰人物、曰艺文。卷前有江阴缪荃孙序,称其条举件系,文缛诗清。惟灵峰处西湖之北,溪径幽深,而四方游屐,宋以前无闻也。故篇中以为自苏玉局有题壁之诗,而其名始著。宋四名家诗钞,载苏轼诗云:‘灵峰山下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所谓题壁之诗是也。坡集编在惠州时,故杭世骏道古堂岭南第三集,有灵峰山宝陀寺二首,然则诗非杭州作无疑。虽名区胜壤,亦必有人为之品题。而后其名乃显,然灵峰题句,不有杨维桢、刘基邪,以灵峰林木蓊郁,泉流清冽,固足以供吟眺而涤尘襟,正不必借重古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