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藏书家伦明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4)

辛亥革命网 2013-0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广东藏书家辈出,伍崇曜的粤雅堂、谭莹的乐志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丁日昌的持静斋、孔广陶的岳雪楼、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曾习

  莲花寺,本是明代旧刹,清乾隆时重修,但到后来,虔信者渐少,便改为了各地来京述职大吏的一个行馆,并隶属于善果寺的下院。清末民初间,莲花寺一度是当时名流雅士经常集会的重要场所,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清末支持戊戌变法的诗人陈衍,清末书画家徐琪,著有《渊雅堂集》的王芑孙,清末民初与陈师曾、齐白石齐名的画坛主将姚华,都曾居住于莲花寺之中,而梨园界名流王瑶卿、梅兰芳等,当时也都是到莲花寺习画论艺的常客。

  民国初年莲花寺仍有僧侣居守,当时的住持僧人为瑞禅上人。据东莞籍“北平民俗家”张次溪考证,莲花寺原北院为寺,南院为庵。解放后,莲花寺终因再无香火,而转为国家单位宿舍,并公布为北京市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寺旧址门牌1965年改为永庆胡同37号,与北京老字号茶园“张一元”总店隔街相望;相邻不远,就是车水马龙的菜市口商业区。莲花寺院内也早已不见“树林浓郁,门径极佳”的清幽之景,但前后院的主体殿房依旧完整,青砖灰瓦之间,犹存一段素雅的风骨。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莲花寺将依旧难逃城市现代化风潮建设的劫难。不久前,永庆胡同37号的铁门两侧,已经标注上将被“拆迁改造”的字样,过不了多久,莲花寺将仅能保留在历史典籍的记述之中了。

  由此,也联想起姚华在莲花寺居住时所题之诗:“莲花十载一身藏,丧乱余年事事荒;自与山僧等贫贱,不关人事有兴亡。”

  但是,同样令人可惜的是,与莲花寺命运相仿,此处的东莞新馆旧址也已经被规划进了北京市政拆迁的范畴。未来,东莞新馆和年羹尧故宅的传说,也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通学斋旧址:南新华街74号。1919年伦明出资,并与孙殿起一起在北京南新华街开设了通学斋书店。伦明一生藏书达数百万卷,储书箱400余只,书肆“通学斋”更是名噪京城。借助于精、俭、勤、恒的经营作风,琉璃厂通学斋成为当时藏书最为完善的全国古书店代表之一。1947年,通学斋将全部藏书捐于北京图书馆。

  据悉,在1925年至1935年书铺的鼎盛期,通学斋每年平均可收售古旧书一万至二万部册,总价大洋三万至四万元;店员也从原来的七八人,增加到十三四人。其间,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办的强学会书局的一部分也纳入通学斋之中。

  此外,据曾在通学斋工作的雷梦水先生回忆,位于南新华街的通学斋古书店规模并不大,只有两间小门面,但却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往来的主要场所。其中“朱(自清)先生也成了通学斋的常客。除了通学斋外,他还到开明书店去买书,其他像邃雅斋、来薰阁等那些门面漂亮、规模较大的书店,先生却只是偶然进去看看,并不感兴趣。”(雷梦水《朱自清先生买书记》)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文化商业街之一,自清乾隆年间便开始经营图书(尤其是珍本、善本的古籍图书)、字画、古玩、碑帖、珠宝玉器、文房四宝。

  通学斋书店原来的地址是琉璃厂南新华街74号,现已不存在,尚难判断是否通学斋旧址的准确所在。

  明清时期这里曾为明沟,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进驻北京,并开始整修城墙、街道,填沟修路形成新华街。南新华街因位于新华门之南得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