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分站 > 河南辛亥志士 > 辛亥革命志士刘基炎(上)——纪念我们的外祖父(7)

辛亥革命志士刘基炎(上)——纪念我们的外祖父(7)

辛亥革命网 2024-10-17 10: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蓝蓝 吴青青 刘红红 查看:20171
外祖父刘基炎,字荘甫 (庄夫,庄甫,荘夫),曾用名刘震。这位老人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清王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他的人生画卷在推翻清朝,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洪

  刘基炎《武学发刊之意见书》,前言部分用大量篇幅阐述当时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抨击了当局理政者及民众中存在的重文轻武及面对世界列强各种侵略掠夺行为时麻木不仁的态度。在社说(论)中一开始就写道,国内“安风俗懿、美政教浓、文物炳麟”的一片莺歌燕舞太平景像和国际上“枪林剑树、鹗瞬鹰瞵、骨肉横飞、雷电叱咤”的野蛮时代形成鲜明对比。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而观国际法之规定原理似文明矣,条例似公正矣,然攷世界各国之所实行者比而观之,则两强相遇兵力在后,乃有国际法可言;若一强一弱,则弱者直可谓无言国际法之资格。”用当今语言来说即“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

  他引经据典:“古之希腊、埃及及波斯(今伊朗),近代之印度、安南(越南)、缅甸、朝鲜皆以文明之国,废弛武备卒底灭亡,此尤可为痛心疾首者;而反观之,普鲁士以一小国而建德意志联邦霸大陆者,实俾士麦之铁血主义授之也。”再举:“俄罗斯大彼德之鲸吞政策建设大邦称雄全球;日本经济实力虽远逊于欧美,然以兵力之强硬而各国曾莫敢撄其锋。”他深刻指出:“故近世国家以野蛮对国外,即以战争对国际,以预备战争对国内,……国家苟欲发达其国内之文明即当从事于国际战争为起点。”即今天的讲法,“落后必挨打”,即西方的经济发展和文明,靠的是侵略和掠夺别国财富,所谓“巧取豪夺”。

  接下去他继续尖锐写道:“中国甲午庚子以来,一败再败不能自振,而环球各邦奋其野心逞其蚕食。于是日占我台湾,俄据我旅顺,德拥我胶州,英窃我威海,法夺我广州。余如琉球、缅甸、安南、朝鲜,皆为我藩属。悉见夺于他人。诸如此类,其仇耻已盍可胜言。”

  谈到造成此局面原因时刘基炎直言不讳,之所以外人“欲领则领,欲占则占,之所以致此者,实以我无兵力以抗之,故敢于如是也;若我扩张兵力,稍能自振,则无论何国又谁敢蔑视而侮我。”刘基炎对古今中外我国历史上“弱肉强食,丧权辱国,尽受欺凌”的悲痛教训深恶痛绝溢于言表。

  敢战、善战、能战方能止战,赢得我华夏民族在世上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今日中国之护国谋略。但早在100多年前“武学”杂志的社说(论)中,刘基炎就将它表述得淋漓尽致:“中国对于保全灭亡之政策,固不可不处此时机 ,万事皆可作附属以行之方法。唯战争一道则当为唯一无二之擘头要政。盖不如是,不足以立于国际,亦不能以发达(展)国内也。”“故中国今日惟先巩固其兵力,以从事于战争,而后各种文明之目的皆可能达。”否则,“以纸上之空言,望世界之和平,正如说法于豹狐群中讲道于沙漠海上,其谁听之?”此乃“中国前途之希望”。

  最后刘基炎他总结说:“由是言之战争之重不待言矣。然徒言战争,若不武不学,亦非可生存于世界者。夫人类之竞争,必恃勇力之强悍,知识之健全以为战争之资,而后足以抵御外侮。”

  社说(论)的下半部分,详细从“首言不武,次言不学”二个方面的史鉴、哲理、现状、举措、目标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论证。最后他画龙点睛般地将自己写《武学》社说(论)的初心、用意,向国人及当局发出了呼吁和表达了心声。那言语之切、教诲之深,至今仍荡气回肠、沁人心脾:“甲午之役日人叽中国(多于战争上携无用之物);又曰(中国战争为旗鼓竞争会),斯盖谓中国之不学故至此也。然吾恐循此以往,即求一能带无用之物之军队而亦不可得。至于旗鼓竞争会,吾又知其决无能力以开之矣”,“统观两者,则吾国民既不武焉、复不学焉,是已无一种可表异于世界而人类有一特长之公例。” “武者天赋也,学者人为也。天赋之质必以人人为之事保护之,而后有永远继续之效力。否则,天赋之质亦将丧失于无,何有之乡也;人为之事亦必因天赋之质维持之,而后有长存本来之功能。否则,人为之事亦将堕落于最下层之地也。盖二者相合、相摩、相盪、相鋾、相镕方足以保其完全特立之质。”

  此时我们由衷感觉到刘基炎因其忧虑从心底发出的那种动人心弦、气吞山河的呐喊声,仿佛在我们耳边响起。他明确提出:“武学二字乃合成的名词,其中武为狭义、学为广义,”两者相辅相成“其不武者乃无学以济之;其不学者乃无武以副之,”且“敌国愈多,则战争愈益激烈而武学亦愈臻于最完美之域;敌国愈少,则战争愈致废弃而武学亦愈陷于不健全之境。”因之,他强调 “武学”不仅是政界、军人及专业部门的事,而要全民参与:“以武为军人所事事、武学以军人为研求,则吾言过矣,”“吾恐中国之大战争一起,其能赖此军人以为保全者,固其幸也;若或危急而军人以有限之数,其又将何以继其后也?吾因是于武学之作,兢兢焉惟恐复蹈此弊。虽首以军界为先,然实亦寓(国民皆兵)之意焉。盖所以冠武学者,正乃不分界限,而深有望国民人人皆起之意矣。” “故武学虽为人人当之事,然究非专习此道者亦莫能得其精微,此我同人之学于斯者,所以起而为军事研究,且用以提倡我国民也。他日者,中国军界事事皆精,中国国民人人能战,吾方将于此武学观其成,吾更将为我国民祝其盛也。” “今值武学成立,发扬国威,振兴民气,愿我有众努力前途,树起精神,斩除锢弊,醒睡狮之梦,蚕食鲸吞,掲黄龙之旗,云飞电馳,奠邦家于磐石巩固之盛,扩国权于天演竞争之场……武学武学,予有厚望。武学万岁!中国万岁!四万万同胞均万岁!”

  刘基炎在文中最后的大声疾呼,表达了那个时代有为青年忧国忧民和立志振兴中华的思想和抱负。100多年前这些爱国仁人志士的“武学”精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仍熠熠生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强军强国,能战止战,” 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必须发展“武学”,普及文明和建军强国才能不受国际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这就是刘基炎《武学发刊之意见书》对当今后辈们最好的启示!

图18:武学杂志简章

图19:刊登武学发刊之意见书的报纸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