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笔下北伐战争武昌封城时的“稀奇事”(3)

辛亥革命网 2016-08-08 09: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关于北伐军攻打武昌的故事,母亲当年才刚出生,显然是长大以后反复听她的父母念叨才知道的。她用少量笔墨记录下这段成千上万人共同的悲惨往事,写得非常精彩。

  近日,武汉市档案局张嵩副局长在网上发表了一组私人收藏的图片“武汉——北伐年代”,人们第一眼看见上面这张图一定顿感惊悚,黑洞溢出的尽是棺材。张局两次作答:第一次说“这张图片切一切可用。不知棺材里装的是北伐军还是北洋军士兵的遗体。”其实,这是一张主题鲜明、取景专业、画面完整、重心适中、棺木流泻、楼洞幽灵极其珍贵的照片。时隔整整20年,母亲在《我的少年时代》中讲述的“抢副棺木,安放故人,抬到城脚下等候开城门”的“稀奇事”和今天张局发表的 “武昌封城时暂厝在鼓楼洞待葬的棺木”图片之间是彼此独立,又互为佐证,有图有真相,真实具象地还原了90年前武汉市民曾经的苦难生活。该图饱含着丰富的北伐战争信息和历史记忆,不需要作任何切割(事实上是无法忍心下手裁剪的)就可直接使用。但棺材里装的绝对不是北伐军士兵的遗体,因为这有悖于母亲关于“稀奇事”与封城相关分析的结论。北伐军在城外攻城时,牺牲了,可以就地在城外入土为安。是年9月5日攻城牺牲的敢死队队长曹渊营长,至今安葬于街道口洪山南麓的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北伐军胜利进抵武昌城后,城门洞开,牺牲的士兵更没必要暂厝在鼓楼洞了。 该图英文说明The same Soldiers after the Battle( 战后同样的士兵们 )本身就不准确,已经产生了歧义和误导。但我原则上认同张局的第二次解说,还特别欣赏他“思考当时的情况,恐怕北洋军作为战败一方,统一棺材收殓后相反无人管可能性比较大。”这段文字。这些为北洋军阀送命、已经入殓的士兵,在人生最后一刻失去“尊严”,落得不得不由北伐军代为下葬收摊的悲哀。上岁数的人说“武昌城被围6个星期都有,武昌鼓楼洞里面很凉快,文革时我看见还有百姓把饭菜放在里面墙洞里避免馊,打仗放些棺木也是必然。”请恕我大胆推想,我认为守城的北洋军当年曾将这孔阴凉的鼓楼洞一度征为军用,专供停放死去的北洋军士兵棺木,图片所示的这些棺材都是没有刮灰上漆临时钉做的简陋白板木匣子。而普通市民死后的棺木只能按母亲写的那样,抬到城脚下等候开城门,再入土为安。

  2011年,武汉大学校友、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武昌城》,记录着迄今90年前发生在武昌城的这场灾难,全景式地再现了北伐军围攻武昌城的惨烈过程,并在一种人道主义的视野中,对理想、革命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别有意味的思索。小说的叙述平实而冷静,所有人对于变故来临而产生的应激反映都只不过是寻常的逻辑,都包含了世代的永恒真理。方方无不自责:“我住在武昌,这么大的一件事,居然此前从来不知道。”她说:“武昌被封40天,关在城里的老百姓遭遇到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遭遇过的痛苦。这如同牢笼的40天里,战争给他们每个人带去的都是血泪斑斑的创痛。相信城里的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特别的经历。很多人的命运因这次围城而改变。”母亲讲的“稀奇事”和张局的珍贵图片是老武昌城40天炼狱的写照。

  我爱看方方的作品,今年4月份我和夫人通过《新华文摘》又读到她的一篇力作《云淡风轻》,一致叫好,还向友人推荐过。我们是该杂志的常年自费订户,每期《文艺作品》栏中都要转载几篇优秀小说,这是我们退休生活中的最爱,但能够得到我们两口子同时称赞的并不多。

  张局在档案局工作多年,成绩斐然。记得去年他请我进市政府食堂用餐后,我俩站在防洪纪念碑前促膝长谈了一个半小时,给我留下思想解放、敢于担当、追求完美、真诚耿直的深刻印象。喜闻张嵩先生履新武汉市委党校副校长,相信这位酷爱读书的良师益友在新的岗位上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