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桥战役始末及真相(3)

辛亥革命网 2016-05-11 09:5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余玮 查看:

汀泗桥位于鄂南咸宁,始建于南宋,桥东群山叠嶂,桥西湖泊密布,地形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汀泗桥静静地横卧在汀泗河上,潺潺的河流诉说着昔日那悲壮而光辉的岁月……

  面对先遣人员的询问,一听是给兵带路,在场的人都吞吞吐吐,最后指着汪远福说:“他是港北面的,对汀泗桥的情况熟,就请他带你们去吧!”汪远福也怕“惹麻烦”,在硬着头皮答应给北伐军带路时,要梅家的乡亲对此事保密。

  双方约定傍晚出发。天渐渐黑了,叶挺独立团战士一进村,汪远福就放下理发工具,在前面带路。他们经过四甲王、袁家,跨过篾箍桥,出聂家港,穿过丝茅窝,从在舒阚对门山往西南方向进山。带着叶挺独立团沿着米埠垅上坡后,汪远福用手指着前面的山间小路说:“笔直上去是古塘角,那就是塔垴山的后方,你们自己上去吧。”

  说完,汪远福转身就准备跑,却被叶挺叫住了。汪远福心头一紧,但没想到叶挺对他说:“我们也不要你上去了,再上去就危险了,子弹不长眼睛。给你两块银元,算作酬劳。再给你一张条子,证明你带路有功,如果我们胜利了,将来到北伐军来给你记功。”汪远福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迅速朝原路返回……

  汪远福并不愿意有更多人知道自己给北伐军带路的事,偏偏在返回的路上又遇到了熟人成夕义。成夕义发现汪远福是在给兵带路,就详细地问了起来。汪远福把成夕义拉到了一旁,用地方话讲了经过,并叮嘱他千万不要声张。而这个秘密一守就是近50年。直到1972年,成夕义才将这件事告知他人。

  当然,当年给北伐军带路的农民并不止一个,叶挺独立团就请了多位农民带路。第四军独立团参谋长周士第曾回忆说:“叶挺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几个农民,调查地形道路。”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李汉魂后来回忆,三十六团也有当地“土人”带路。

  当时,叶挺独立团一下坡,就到了肖家街后山窝,即塔垴山北坡。至此,叶挺独立团共绕道40里。1926年8月27日凌晨2时,叶挺独立团冲向塔垴山北肖家街后山窝。塔垴山守敌除了少数值班的外,大部分在睡觉,有的还以为是援兵到了。就在这时,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的传令兵发射穿越高空的信号弹。刹时间,秘密潜伏在汀泗铁路桥东洋旗垅、红花院、石拱桥、竹厂街一线山脚的三十六团,竹厂街口至汀泗桥小学一带的三十团,以及汀泗桥镇林业站、马垴岭、猪血铺一带的二十九团将士,纷纷冲向塔垴山。

  敌人不知道北伐军从什么地方打进来,乱作一团。双方激战至27日凌晨6时30分,塔垴山主阵地和北面的米埠陈、米埠万、米埠雷、石鼓岭一带被北伐军占领。残敌跑上铁路,向北面的咸宁城溃逃。而看见信号弹后的四军炮营立即摧毁了敌人的护桥工事,十二师三十五团机枪连集中扫射铁路桥上的障碍物。扼守桥北毛眼角高地的敌人纷纷丢盔弃甲。

  27日早上7时许,三十五团得知我军占领塔垴山后,在炮火掩护下组成4路纵队强行通过铁路桥,打击驻守在铁路西侧的敌人。敌人被迫向东进入铁路,往咸宁方向溃退。当日9时,吴佩孚苦心经营的金汤之阵土崩瓦解,汀泗桥战役结束。这时,北伐军四军司令部从魏家塘移至汀泗桥东街竹厂街附近,同时命令叶挺独立团、三十五团追击向咸宁城溃逃之敌。

  今天,在位于赤岗村石嘴山脚下的东正街,笔者顺利地找到一栋欧式的二层砖混楼房,这就是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这栋砖混楼房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6米,面阔三间,整体结构保持完整。当年汀泗桥战役打响时,叶挺独立团主力部队就驻扎在此。在当年的北伐军驻地赤岗村,可以看到一口古井。时至今日,古井依旧清澈见底。当地人介绍说,这口井为当时的北伐战士提供了大量清洁的水源。

  1917年5月出生的汀泗桥镇古塘村一组高赵自然村村民高贤德曾回忆说,北洋军住进高赵七天七夜(即1926年8月21日至27日),霸占包括他家在内8户人家的住房、被服、大米和菜肴,被赶出家的人们只得住在茅厕里或野外。笔者在鄂南地区采访期间,听到当地一首流传至今的相关民谣:“北风刮起大雪飘,如今世道太糟糕;军阀混战无宁日,苛捐杂税多如毛,穷苦百姓受煎熬。叫声情姐莫心焦,北伐大军出发了。参加工会与农会,打倒军阀和土豪,北伐成功乐逍遥。”

  相反,北伐军战士目的明确,士气高昂,不虐待俘虏。十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李汉魂回忆,北伐军善待俘虏,放下武器的不予追究,允许领取路费回家,伤病员也给予包扎或送野战医院治疗。

  27日上午11时,独立团占领了咸宁城。叶挺进入敌司令部时,电话铃还在响,电话是贺胜桥驻敌打来的,说吴佩孚已到贺胜桥。叶挺立即放下听筒,令部队全部出城,把全团布置在咸宁东北文笔山一带高地,准备迎击吴佩孚的援兵。同时,张发奎派三十五团到咸宁协同独立团设防。

  吴佩孚亲率增援部队从武昌赶到贺胜桥督战,准备踞城顽抗,却无法阻止北伐军前进的脚步。30日12时,北伐军全部占领贺胜桥。至此,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大门。31日,北伐大军兵临武昌城下。

  汀泗桥战役,共歼敌千余人,俘敌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同时,北伐军牺牲将士134人,其中军官5名、战士129人。这129名战士中大多是四军十师三十六团、三十五团的官兵,多为广西、广东、湖南人。鄂南人民将这134名北伐将士的遗骨安葬在汀泗桥的马家山(又名西山、铁海坡)上。据湖北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丁一分析:“直接参与攻打汀泗桥的北伐军,仅有第四军的第十师陈铭枢部、第十二师张发奎部和叶挺独立团。独立团开始隶属第四军军部,入鄂后已划归第十二师指挥。有的史书上说汀泗桥战役是由第四、第七、第八军共同参加的,是不正确的。当时,虽然沿粤汉路跟进的还有第一军第二师和第八军第三师第十五团,但这些部队到达汀泗桥时,战斗早已胜利结束。不过,随后的贺胜桥战役中,第七军倒是参加了。”

  而今,远眺昔日硝烟弥漫的北伐汀泗桥战役主战场——塔垴山、碉堡、战壕、猫耳洞依稀可见。当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保护和宣扬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