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桥战役始末及真相(2)
辛亥革命网 2016-05-11 09:5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余玮 查看:
三十五团一营是加强营。经过几次冲锋,敌人两个连的警戒部队退到汀泗铁路桥北。三十五团一营相继占领了高槠山、八丁山、永家山、王家林山,以及铁路桥南几百米处的马家山。敌人的大炮被三十五团的炮火击坏,便在桥北用3挺机关枪向桥南扫射。北伐军三十五团从铁路桥往北连续3次冲锋,均被敌人击退,三十五团前卫营伤亡过半。
没多久,叶挺独立团和四军军部赶到魏家塘。因阵地较小,四军只派三十五团正面进攻,将兵力部署在汀泗桥河南岸铁路以及铁路西边的龚孙雷、王宝铁、嘴上张、宝塔张高地上,其余在高槠山、八丁山、永家山、王家林山和马家山一带休整。这也是为了麻痹敌人作的考虑。
北洋军在铁路桥上架设了铁丝网,退到桥北的敌人集中火力把大桥封锁起来。当日下午,敌第一军官团团长刘维黄抽出1/5兵力组成奋勇队,用强大的炮火作掩护,往铁路桥南冲来。北伐军十二师三十五团抵挡不住,往后退却。驻在魏家塘四军军部受到严重威胁,军部急调叶挺独立团投入战斗。
驻在军部右后侧的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许继慎,接到叶挺“即刻上前驰援军部”的命令后,振臂一呼:“跟我上!”战士们绕过军部往北冲锋,在敌军突击队后面发起进攻。猛烈的枪声使正在往南冲的敌军突击队阵脚大乱,敌第一军官团这1000多人是大刀队和手枪队,没有枪托和刺刀,双方肉搏时,手枪失去了作用,死伤过半,其余溃退到铁路桥北。
血染汀泗河
吴佩孚的部队又称北洋军、北洋兵;北伐军又称北伐兵、国民革命军、国军。咸宁当地农民不知道这些名称,笔者寻访时他们称从南方往北方打的叫南兵,称从北方往南方打的叫北兵,说汀泗桥战役是南兵打北兵。
住在汀泗桥镇竹长街47号的冯老太太,出生于1919年。言及北伐的岁月,老人记忆犹新:“南兵(北伐军)来了,我们小孩跟着大人拍巴掌:欢迎!欢迎!我们那个时候就知道,穿灰色衣服的是好兵、是南兵,他们子弹围在腰上。”
1926年8月26日10时30分,北伐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从聂家港进入汀泗桥东张兴国一带,抢占高地。炮打对面的猪血铺后山敌阵地,然后以间歇火力网压住敌人凶焰,伺机突击。
连日急行军,官兵疲劳饥渴。三十六团辎重队队副黄和春率领队员将全团行李、伙食担迅速搬运到达,并赶快做饭。饭后,团部派出几个熟悉水性的士兵,到汀泗河秘密侦察河水深度。经过了解,北洋军已将船只掳过北岸,并在汀泗河上游浅水处及河心插上尖刀和竹签,于是三十六团来到上游石头嘴浅水处过河。三十六团二营营长率部向塔垴山冲锋数次,敌军居高临下,用机关枪疯狂向我军扫射。尖刀连疏散队形,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增援部队到来。
26日凌晨4时,北伐军第十师所属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从峡山冲启程,经周家湾、张家桥,来到汀泗桥骆家塆。十师3个团赶到张兴国后,十二师三十六团则西移阵地,将原阵地交给三十团。二十九团、二十八团向汀泗桥东南展开,占领艾岭徐后山(后夷为平地)高地。在形成对敌军阵地半月形包围后,郭恩演炮兵营成扇形散开,向塔垴山轰击。
26日上午,四军代理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吾带领十师、十二师师长亲临汀泗桥南的前线侦查地形,只见地势险要、河水泛滥,心中有些焦急。当时,四军主力没有集中,与七军、八军也未取得联系。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说,我军士气旺盛而装备不良,勇于进攻而不善于防御;而敌人的情形完全相反,如果不迅速、彻底改变战局,吴佩孚援军明天到后,我军就陷于被动。他建议不惜任何牺牲,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挽救危局。独立团团长叶挺主张速战速决,建议绕道古塘角,抄袭敌后。
陈可钰十分赞许,决定8月27日凌晨2时为总攻时间。命令十二师为左翼队,三十五团从铁路西侧用机枪、大炮进攻铁路桥北,将大部敌人吸引到铁路附近,择机冲过桥北;三十六团向细洋旗垅、红花院、石拱桥、竹厂街一带涉水,正面进攻塔垴山;二师为右翼队,三十团向竹厂街至现汀泗桥小学一带涉水,进攻塔垴山;二十九团向现汀泗桥镇林业站、马垴岭、猪血铺一带涉水,进攻塔垴山;叶挺独立团绕到塔垴山北坡,从敌后冲上塔垴山;二十八团从张兴国迂回到尖山寺、山窝廖、朱家湾火车站、万安春一带,截断敌人退路。
26日下午,三十六团、三十团、二十九团从塔垴山西南、正南、东南3个方向涉水冲锋,因敌人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北伐军死伤30多人,30团团长戴载受伤。三十五团1个营在铁路桥上冲锋多次,都未冲过。他们在北桥头与敌人展开肉搏之时,桥附近的敌军穷凶极恶地向桥上开枪开炮,肉搏双方无一生还,汀泗河一时被鲜血染红。
当晚,视野仅及咫尺。三十五团故意将马灯挂在汀泗桥火车站西边铁海坡树上,吸引汀泗河对面的北洋兵朝茫茫树林中放枪,耗其子弹。晚上8时,根据北伐军四军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的命令,三十六团一、二营渡水偷袭塔垴山敌人中央阵地,被敌发觉,遭到密集火力扫射,死伤几十人。官兵们在枪林弹雨中,隐蔽前进,不予还击。与此同时,十师三十团、二十团也趁黑夜急速逼进敌人阵地塔垴东边山脚下,遇敌一枪不发,只用剌刀。
当晚12时,十二师三十六团三营、一营部分战士先后涉过200米宽的汀泗河,秘密潜伏在塔垴山下水边。27日凌晨1点多,十二师三十六团三营营长欧震、一营营长兼团侦察队队长梁秉枢带领60多名战士,趁夜色掩护坐上汀泗河顺流而下的十几只小木筏,从火车站一带铁路边向北岸抢渡。在接近对岸时遭到敌人机枪扫射,梁秉枢受伤,1个排长和部分战士被洪水冲走而牺牲。四军炮营立即开火支援先遣将士。第二轮渡河开始时,敌人机枪又响起来。北伐军4发榴弹飞向对岸塔垴山上,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机枪立即哑了。接着连续发射,敌军被炸得东躲西窜。
居住在汀泗桥镇东正街36号的董永今老人出生于1923年,虽然汀泗桥战役打响时他尚年幼,但他从小就听附近的老人讲过这场著名的战役。他告诉笔者,汀泗桥镇镇东是一片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垴山,叶挺独立团曾同吴佩孚的北兵激战的阵地就在这片山岗之上。董永今回忆说,当年淹了水,因为打仗许多人都跑了,一个没跑的王姓邻居曾多次跟他讲:“当年街上淹水一尺多深,被打败的北兵用装煤油的大铁桶垫在水中、上面铺着木板,一边踩着木板向后撤,一边扳动扳机,胡乱地往背后放枪。”
攀山过岭的夜袭
1926年8月27日凌晨2时,叶挺独立团来到塔垴山北坡肖家街后山窝。与此同时,十师二十八团在汀泗桥镇古塘村尖山寺、山窝廖,朱家湾火车站、背底万布防,截断吴军退路。
不少史书记载,北伐军在汀泗桥之战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由当地一位农民带路绕道塔垴山后面,最后前后夹击而取胜。这个带路的农民是谁?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或是北伐军中一位汀泗桥籍的连长,或是汀泗桥街上一位搬运工人,或是汀泗桥附近一位姓江的个子不高的农民,或是咸宁县籍农民,或是附近蒲圻籍农民……莫衷一是。
鄂南文史学者陈大银曾对汀泗桥、贺胜桥两桥决战的地方作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北伐军带路农民之事进行了反复考察、核实,他认为汪远福是汀泗桥之战中为北伐军带路的农民。
汪远福,祖籍蒲圻,出生于1901年,解放前已去世。早年,他在汀泗桥彭碑、赤岗、古塘角一带走村串户理发,对那一带道路比较熟。当年叶挺率领独立团到达汀泗桥的时候,已经有数千人牺牲。叶挺非常清楚要想从正面突破吴佩孚位于汀泗桥北塔垴山上的主阵地已不可能,于是安排几个先遣人员到汀泗桥南对面山脚下去请农民带路。当年8月16日,先遣人员从魏家塘东跨铁路,往东南行10多里,来到梅家,想从当地农民那里打听一条路绕过敌军防线。这个时候,汪远福在梅家刚给村民剃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