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历程 >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南京是长江的天堑,东南各省咽喉,武昌首义后,为钳制清军,救援武汉,同盟会中部总会在南京设立机关部,并派柏文蔚策动新军第九镇(每镇所辖步兵两协,每协辖步兵两标,另设马标、炮标不等)起义。第九镇原属江苏新军,与原南京江防军有别,江防军军统为张勋。新旧两军因各种矛盾,势成水火。武昌首义为第八镇所为,更加剧了两江总督张人骏和张勋等人对徐绍桢的猜忌,遂收缴新军武器并将第九镇调出城外。此举令第九镇官兵群情激愤,1911年11月8日,徐绍桢率第九镇起义并进攻雨花台,不克,退往镇江。为支援第九镇的起义,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令苏浙出师援助徐绍桢。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首先动议,主持浙江政府临时参议部,通过了“浙军出师南京”的决议,并成立浙军出师司令部,后与沪军敢死队(沪军)、吴淞军政府组织的光复军(淞军),由上海开赴镇江,与镇军、苏军会师,组建江浙联军司令部,徐绍桢为总司令,朱瑞为浙军司令,苏、淞、沪、镇之司令分别为刘之洁、黎天才、洪承点和林述庆。联军具体编制为:镇军3000人,浙军3000人,苏军3000人,淞军600人。联军同时发布檄南京文:“洗二百年来之奇辱,会看赤日之再起,拯大千世界之沉疴,快捣黄龙而痛饮。”

          联军从镇江直逼南京,确立了主力攻打天堡城,另外南北两路夹击的策略。11月24日,淞军黎天才攻克乌龙山。打响光复南京的第一炮。同时镇军向天堡城进攻,天堡城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修建的坚固堡垒,位于钟山半腰,北濒临长江,背倚南京城墙,地势险要,其上筑炮可俯视南京全城。由于此地易守难攻,同时清军主力又驻守此地,所以镇军久攻不下,伤亡较大,幸好此时天堡城外围幕府山被攻破,极大的鼓舞了联军的士气,同时浙军、沪军、淞军从两翼进攻。11月30日,联军集中兵力,组成敢死队对天堡城实施总攻,并最终攻克,至今堡城上竖有“辛亥革命联军阵亡军士纪念碑”,此战是攻克南京的关键一战。革命军占据有利地形,南京城尽在炮火俯视之下。经历此战,清政府自知无力固守,由中立的美国领事包文出面干涉,会见林述庆,希冀以“代议和款”为诱饵,阻止江浙联军的进攻,联军将士断然拒绝,挥戈直指南京。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见势已去,躲避于下关日舰,张勋则率残部逃至徐州。

          12月2日,南京城内遍插白旗,绅民各界热庆光复,迎接革命军队入城。这也是清军在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克,江南革命形势得到稳定,并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当联军合围南京之时,袁世凯之重兵在占领汉口后,并于11月27日攻克汉阳,武昌朝不保夕,南京光复后,徐绍桢立即派黎天才率师驰援,为维护革命胜利果实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南京光复初始,因军队各自为政,情形颇为复杂,也出现很多问题。南京城攻破后最早入城者为镇军林述庆部,其人自以为是,以江宁临时都督自居,布告安民,徐绍桢入城后两人因权力问题产生矛盾,虽经召开会议讨论,推举徐绍桢为江宁都督,两人各自为政,江宁士绅,深怕战火重燃,遂连夜赶赴苏州请江苏军政府都督程德全调解,程原为江苏巡抚,武昌首义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组织了江苏军政府,程马上赶到南京,林述庆迫于形势交出江宁都督打印,南京政局才得到安定,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形势复杂,各种势力鱼龙混杂,也有一部分人混进了革命队伍,企图窃夺革命果实,这也是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的不彻底性所决定的。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