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历程 >

广东独立

          兴中会成立以来,广东一直是革命党人武装活动的重点地区。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使城乡各阶层民众深受感动。而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人出于自保,残酷镇压革命力量,解散新军,搜捕党人,加强旗兵、水师和防营的力量,大力组织和扩充地方反动武装。

          由于广州清军严加防备,遭受重创后的革命党人活动困难,便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外府州县。同盟会南方支部派人分赴各地,发动学生、农民、工人、会党和绿林,联络新军、防营、士绅和民团,准备先在各地举义,乘反动当局出兵四击时合围广州。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加紧部署,以胡汉民、朱执信等人负责广州府,其他地方依东江、北江、西江、韩江分为4军,由陈炯明、徐维扬、苏慎初、姚雨平各领一军。但由于时间紧迫,这一指挥系统还未落实,各地的起义便分别发动了。10月24日,彭瑞海率化州革命组织“拜兰团”联络会党防营首先起事,攻占州城。广州府属各县的会党绿林首领奉同盟会之命,相继在顺德、南海、番禺、新会、花县、香山等地发动起义。11月1日,革命党人陈炯明、邓铿等人在惠州淡水率众起义,组织循军,连败清军,10日民军占领惠州城。王和顺等人也在归善、博罗、东莞、新安等地起义。与此同时,广州革命党机关部一面在城内实行暗杀计划,于10月25日炸死刚刚抵达广州的新任将军凤山;一面下令各地民军赶赴广州城郊,隐伏待命,准备进攻广州城。

          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使曾经凶残镇压革命的张鸣岐、李准等人暂时转变立场。而革命党领导人认为清军力量很强,自己则缺乏足够武装,也有和平光复之意。在绅商的斡旋下,双方都倾向于接受和平独立。10月25日,士绅巨贾江孔殷、邓华熙、梁鼎芬等人在广州西关文澜书院集议,作出“决议保全广东大局议案”,并函送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也奏请清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特赦党人。10月29日,广州九大善堂、七十二行商总商会各团体集议于爱育善堂,议决承认共和政府,举代表“用正式公文呈知督院”,并派人前往香港与革命党人接洽。会后,当即有人持白旗,大书“广东民团独立”字样,竖立该堂门口,放鞭炮数万响。广州不少商店悬旗挂灯,表示庆贺。傍晚,两万多民众拥向督署,敦促张鸣岐宣布独立。但张获悉武汉战事变化,下令扯去旗灯,捕捉店主。张鸣歧的倒行逆施引起广州市民的反抗,全城出现罢市的迹象,绅商纷纷逃往香港。城内旗兵毫无斗志,新军则伺机举义,水师提督李淮与香港革命党人暗通款曲,准备反正,龙济光所部也趋于动摇。张鸣岐失去武力支持,早已心慌意乱,被派去抵御民军的江孔殷又报告说民军势不可挡。在江孔殷和同盟会员潘达微等人的反复磋商活动下,各方同意在咨议局召集会议,决定独立问题。

          11月8日,广东省咨议局副议长丘逢甲和江孔殷等巨绅大贾在总商会集会,讨论立即宣布广东共和独立问题,参加者200余人。次日,各界代表数千人再度集会于咨议局,在同盟会员陈景华、邓慕韩等人的主持下,通过决议:宣布共和独立,由民党组织共和政府;推张鸣歧为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蒋尊簋为军事部长。但张鸣岐自知不容于众,先期逃往沙面,转赴香港,龙济光也不敢接任。于是大家又推举在香港的胡汉民为都督,由蒋尊簋暂为代理。10日,胡汉民抵达广州就都督职。上任伊始,他立刻组织政府各部机构,任命许多革命党人担任要职;并成立由朱执信、廖仲恺、陈少白等人组成的枢密处,增选陈炯明为副都督,新军标统黄士龙为参都督;还采取各项措施,稳定和巩固政权。

          此后,广东各地陆续以多种形式光复,如潮州、汕头、嘉应州、高雷钦廉等地是革命党联络会党绿林,组织民军起事,建立革命政权;肇庆由革命党人运动清军起义;韶关、琼州则是由地方上层人士或地方官吏宣布独立。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