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黄埔军校革命精神的构建
时间:2024-06-03 10:15 来源:团结报 作者:林家有
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亲自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为该校建构了爱国、革命、忠于党、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为实现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理想信念,救国救民的黄埔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才,为国民革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造就革命军队的未来军官 孙中山亲自创办的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从1924年6月开办,至1928年3月,迁往南京,易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不到4年时间内,据人统计,第一期至第四期毕业的学生就有4981人。他们来自全国26省,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革命青年前来学习。不少师生成了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中的核心和骨干。 黄埔军校是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援下建立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它的培养目标是为“国民革命训练指挥干部”。正如孙中山所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准备好北伐的根据地。”孙中山说“按照苏联式样”,并不仅仅是希望看到一支按照红军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遵循红军战术思想的革命军队,重要的是力求使革命军队具有真正的人民性质,组建一支救国救民的统一战线的军队,造就革命军队的未来军官。在苏联军事顾问,以及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的学生不仅具有爱国、革命,救国,救民,服从党指挥的政治理念,也学到苏联红军的军事技能,具有军事学问和治国理念。 正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苏联援助国民党的第一批军事顾问波里亚克、格尔曼、捷列沙托夫、斯莫连采夫、切列潘诺夫等人就到达广州,孙中山还聘请鲍罗廷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的政治顾问。孙中山说,建立黄埔军校就是为了造就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造就一支有理想的革命军作为国民革命的基础。在苏联军事顾问,以及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建校后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有决心为实现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英勇奋斗和献身的精神。黄埔军校以“亲爱精神”作为校训,是为实现孙中山手创之三民主义的革命军校,也是孙中山遗留给中国人民的军事遗产。 军校开办期间,1924年10月,广州地区就发生了商团叛变事件。军校师生执行孙中山的命令,参与平定了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黄埔军校的军威。1925年1月,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商谈国是,与买办商人、北洋军阀相勾结,企图进攻广州,形势危急。1月30日,广东革命政府决定由粤军、滇军和建国军组成联军,分三路东征。军校师生和教导团组成的援军,人数不过3000人,担任右翼与粤军共同作战。黄埔军校师生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在两个月之间,取得第一次东征胜利。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77次会议,通过廖仲恺提出建立党军案,以黄埔军的两个教导团为基础,建立了国民党“党军”。6月,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发动叛乱,占领广州。东征军迅速回师平乱,留校的黄埔入伍生也配合作战,一周之内,平定了杨刘叛乱,光复了广州。1925年6月,香港和广州沙面工人举行反帝大罢工,黄埔军校师生积极支持工人的斗争,投入反帝斗争。在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黄埔军校师生参加第二次东征,对统一广东、巩固广东民主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诚如中共党员恽代英所说:“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黄埔’,青年几乎没有人不希冀能预做一个‘黄埔’的学生。‘黄埔’是新中国的建造者,‘黄埔’的学生人人都预备牺牲他们的精力生命,为被压迫的中国四万万人杀开一条血路。”所以他们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战士:他们的胜利,“是中国全民族的胜利。”苏俄指派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组织军校的顾问鲍罗廷也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为工农群众,加以小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分子及革命军之协力合作,在革命的国民党领导下,并与世界革命运动密切联合之革命,方能成功。”他说:“黄埔学校为孙中山先生遗迹之精粹,黄埔学生必须保卫此遗产而专贡献于革命。” 蒋介石在日记中说:黄埔军校的生活十分困难。“我于(1924年)四月二十一日到广州,三十六日入校视事,积极筹划,到五月五日,第一总队学生进校,时间非常仓促,又投考学生在广州者一千二百多,在上海者五百名,因此为爱才起见,及增学额五百五十名,较原预算几多一倍;至今日第二总队学生又进校,合计学生一千二百名,连教职员多至一千五百六十名,较原预算多至四倍以上;校舍不敷,欲扩充,又为地域所限,乃分住省城讲武与海军校旧址,以致管教都不方便,生活一切,十分困难,实属无法可想。务以耐冻、耐饿、耐热、耐痛,振起强毅精神,便什么都不怕矣。十一日,总理令新军改称党军,并任公为军事秘书。十三日,总理为召开国民会议,启程北上,午过黄埔,入军校周视一过,检阅学生演习战术实施,阅毕,谓公曰:嗟乎!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本党主义,今我可以死矣!言已,不胜悽叹!公闻之,骇痛无已! 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创造时,正如校长蒋介石所记述,不仅校舍不足,连学生的吃穿都很成问题,但由于军校的成立凝聚着国共两党,中苏两国,共产国际代表的心力,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把黄埔军校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革命军人,尽管后来军校的“领导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们却在同一个院墙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黄埔军校的学生之所以成为革命军的骨干,自觉立志担负起救国救民与建设新国家的重任,为国家建功立业,并凝聚有理想、有信仰、有奋斗和牺牲精神的革命青年一起奋斗,这与孙中山的教导和确立的办校方针有密切的关系。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亲自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的师生也以实际行动,坚决执行孙中山办校的宗旨,努力实现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建构的爱国、革命、救国救民、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这就为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军人要有救国救民的精神 据共产国际派来中国的代表马林说,共产国际为了同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联系,1921年12月他亲自带着张太雷由上海经湖南,沿内地到孙中山设于桂林的大本营去,并同国民党在广州的领袖建立进一步的联系。马林说,从长沙没有火车或船只到桂林,他与张太雷穿过中国无数的乡村和小镇,走了13天,12月23日才到孙中山的驻地。在桂林,马林作为孙中山的客人停留了两星期(也有说在桂林停留9天),与孙中山进行三次交谈,主要是谈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战线、国际形势以及中苏美系等问题。马林向孙中山建议:(一)组成一个能联合各革命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的党。(二)要有真正的革命武装,应建立一所军官学校。孙中山从马林那里得知苏俄的政情,“心焉向往,联俄之义以起”,黄埔建军校也成为他的既定方针。 关于建军的思想,孙中山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早在辛亥革命前,他只利用会党(也称为洪门)的力量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他主要是利用清朝的新军和地方民军。孙中山有改造新军和民军为革命建国服务的思想。可是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他三次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是利用西南军阀的军队,希望这些军阀势力能为统一中国和保卫主权效劳,但都不成功。马林访问桂林之前,他对集中桂林准备北伐的粤、滇、赣军发表演说。他这次演说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将这些地方实力派、军阀操控的武装势力改造为跟他一起北伐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救国救民的革命军队。所以,他对集中桂林准备北伐的粤、滇、赣军将士很强调“精神教育”。
何谓精神?孙中山说:“总括宇宙现象,要不外物质与精神二者。精神虽为物质之对,然实相辅为用。考从前科学未发达时代,往往以精神与物质为绝对分离,而不知二者本合为一。在中国学者,亦恒言有体有用。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神。”他说:“世界上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必非人类,人类而失精神,也不是完全独立之人。然而,今人心理往往偏重物质,轻视精神,这是错误的看法,“自余观之,武器为物质,能使用此武器者,全恃人之精神。两相比较,精神能力实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中国“今日而言救国救民,必须革命。革命须有精神,此精神即为现在军人之精神。”而现在军人的智、仁、勇三者,则为军人精神之要素。能发扬这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
- 上一篇:关于孙中山与海外革命策源地研究的思考
- 下一篇:孙中山的王道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