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瑞:满汉关系恶化引爆辛亥革命(6)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清朝政府的新政改革、立宪运动都是有希望的,中国也很有可能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但是这些改良功亏一篑,最终导致了革命。 ,周

  南都:对于新政造成的不满,当时改良派上流阶层没有意识到吗?有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

  周锡瑞:原则上来说,他们是意识到的。但并没有太多的资料显示他们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再一个,我觉得,他们当时所要的各种立宪活动虽然需要钱,但对于最终决定收取什么税,采取什么方式收税都是由官府决定的,无论是巡抚或者县长,这是他们的任务。

  实际上,除了苛捐杂税之外,老百姓对于新政的不满一个是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这个也是改革或者权力下放的现象,很容易导致腐败;另一个就是官员的不道德行为,那时候的新闻报纸非常喜欢报道官员逛窑子一类的新闻,这无疑也加重了老百姓对官府的不满。

  南都:你在《改良与革命》中提到老百姓对新政的不满后来转为对清廷的不满,改良派觉得反满运动有利可图,就参与进去,觉得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周锡瑞: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的。请愿运动的失败,特别是皇族内阁的出现让立宪派上层阶级对清廷彻底绝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有很强烈的反满情绪,改良派上流阶层也不例外,他们也愿意附和反满思潮,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像抢米风潮这样群众暴动也加剧了立宪派上层的这种想法。他们很害怕革命变得像抢米风暴那样,完全让老百姓主导,变成一场暴动。为了防止这样的后果,他们希望能控制整个革命的进程,把改良措施进行到底。这也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南都:你之前提到皇族内阁的出现对立宪派的打击,这里面有没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有人说辛亥革命也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找自身出路的革命,科举废除后,虽然有新学出来,但是新学对个人出路没有具体的指向。然后清廷答应宪政改革,他们看到新的出路,但是皇族内阁出来之后,又觉得路被堵死了。

  周锡瑞:对。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废除科举之后,这些传统的士绅马上转而办学校,因为科举归根到底和教育制度有关。一开始他们投入最大的精力在教育上,然后在立宪运动方面。毕竟立宪派不完全为了自己,也为了下一代有一条继续参政的道路。再有就是实现地方自治,这也是他们为自己寻找到一个路子。皇族内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南都:总的来说,立宪运动是一个不断往下放权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一方面受到载沣和皇族内阁从上而下的打压;与此同时,由于措施不当,也造成底层百姓对新政的不理解。立宪派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最终也加入了革命的阵营,举起了反满的大旗。你之前提到在反满的大旗下,立宪派参与进来了,会党、革命党也参与进来。不同的群体在大旗之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周锡瑞:相对而言,请愿运动那一代是统一思想,统一目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而对于集结在反满大旗下的这群人,除了明确的反满、排满、倒满的要求,在其他方面都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所以当武昌首义之后,其他地区马上就响应了,这个时候是有一个明确的革命目的的。但是满人一倒,革命派也分裂了,立宪派也分裂了。

  应该说,全世界革命斗士有破也有立。破坏容易,立比较难。破坏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推翻满清政府。但是对于打倒满清后,要建立怎样一个新国家,确是分歧众多。有的要求地方自治,建立联邦制度;有的要求中央集权;有的要求建立总统制;有的要求建立国会制。对于宪法的内容,意见也难以协调。参政权属于谁?是该属于全体公民,但公民应有多高的教育水平?各方面的分歧都非常多。而革命党内部也是派系众多,同盟会和光复会间有矛盾。甚至在同盟会内部,在孙中山和黄兴、章炳麟等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这些分歧,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