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孙中山一生秉持的初心?

辛亥革命网 2022-11-15 10:5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查看:

今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日前,“民族复兴”系列研讨会之“孙中山的国家观”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举行。

  今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日前,“民族复兴”系列研讨会之“孙中山的国家观”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举行。上海中山学社常务副社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房剑森分别致辞。来自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与领域,围绕孙中山国家观的历史源流与现实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生

  “孙中山的一生是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生。”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华强指出,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毕生追求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多次对国家统一概念作出论述,要求将中国建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孙中山一直主张以和平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但也从未放弃军事准备,并强调革命的武装是促成统一的重要基础。他主张并坚持统一国家的方法,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

  在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征程中,孙中山始终秉持为民众谋福祉的初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认为,孙中山一生殚精竭虑消除贫困、避免贫富分化、谋求广大民众福祉的真切设想和炽热情怀,永远值得尊敬和缅怀,特别是他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明确提出“节制资本”与“富国足民”的设想,并不时宣导和补充,运用于改造中国、造福民众的规划,其中蕴含的深邃宝贵丰富的思想遗产,永远值得学习、继承和弘扬。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以“六一六事变”前后的话语权交锋为切入点,通过大量文献梳理,展现了一百年前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出台与孙中山“和平统一”国家观念成型的关键节点。他认为,相比于“联省自治”,孙中山所主张的“和平统一”无疑更符合时代潮流、更切合群情民意,故而“六一六事变”之后,孙中山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很快东山再起,产生持续影响。

  探寻建立现代国家的道路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廖大伟和硕士研究生韩思佳以孙中山关于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论述作为依据,从政治结构、治理体系的层面探究其从传统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国家的思考。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统国家并开始探寻建立中国现代国家的道路,其关于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批判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我们至今仍可以从其政治实践中和对国家观的认识与理解中,获得现实启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兴隆认为,孙中山在革命生涯中不断汲取西方的政治学说,为在中国创建民主共和国提出了相当完整的国家理论。相对于传统思想界的国家理念,孙中山的国家观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国家本质和国家制度发展的认识和追求,是我们应当重视研究和批判性继承的宝贵财富。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哲着眼于孙中山国家观与青年党人国家观的对照,认为孙中山的国家观对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启蒙意义。孙中山的国家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结合起来,把中国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结合起来,对近代中国而言具有开拓性。青年党是民国时期较活跃的政党,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等思想对青年党人的国家观具有启蒙意义。这种启蒙体现于青年党人国家观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吸纳,以及青年党的政治纲领对孙中山政治制度构建的认同和承袭。

  民国时期的599条中山路

  《实业计划》作为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物质建设方略”,是他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全书共20余万字,分为六大计划,孙中山在其中擘画了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建设蓝图,规划了铁路、公路、水利、矿业、农业等30多个行业、140多个方面。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青红和硕士研究生叶蔚林,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组建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的历史进程作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作为经济建设的准则,集中财力,一面考察、研究,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供经济建设采择;一面推动实际行动,力求实业发展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了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效率和水平。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李爽和教授韩昭庆,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民国时期599条中山路进行空间可视化以及密度分析。分析发现,东南沿海区域、台湾及河南、陕西是民国时期中山路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国民政府的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行有关。可以说,中山路作为一个跨越百年的地名载体,既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建设乃至城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近代追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应焕强认为,孙中山游历世界多国,领导革命斗争,对晚清民国时期国际情势有着较深的体认。他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着力建构其国际政治思想理论框架,既避免了走向理想主义的极端,又坚守了民族主义的底线,在国际社会上有限度地发扬道义精神,致力于建立起强大的民族国家,值得后世继承和发展。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事业管理中心、上海中山学社共同主办。“民族复兴”系列研讨会是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事业管理中心与上海中山学社合力打造的学术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