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动

辛亥革命网 2021-05-13 09:54 来源:团结报 作者:谢俊美 查看: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它推翻了封建清朝,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真正继承和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而中国在饱经100多年的民族苦难之后,中华民族终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重新站立起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有界碑性的标志。它继承和完成了延绵260多年反清斗争的目标。而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朝更迭嬗递的历史,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民初社会的混乱政局是封建王朝崩塌之后的回澜,而社会危机中又酝酿新的历史转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最终使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急速变革的延伸

  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是一个急速递进的变革过程。自清政府统一中国后,虽然秘密会党历史绵远,无论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白莲教势力,立基开局近二百年的天地会,还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起义,“复明”也好,“复汉”也罢,但对社会并未带来多大变化。随着岁月的推移,满族入关镇压和先辈们喋血的情景早已变得模糊和朦胧,或成为伏藏于意识深处的潜流,秘密会党的斗争提不出更新的斗争口号,斗争最终难以成功。

  在近代中国提出要变更社会制度的是太平天国洪秀全。他从驱夷(满)复夏(汉)出发,在政治制度方面主要参照了中国古代“周礼夏官”之制。同时又吸取了历史上农民起义政权的一些作法。它源于古,“尊周攘夷,以复中华之盛,分疆创井,以救黎民之艰辛。”(《太平天国文书》,《太平天国》(二)第103页)但它又不囿于古,从斗争的需要出发,结合他们有限的西方文化知识,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满,表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渴求和向往。洪秀全借来西方的宗教,他要把理想的天朝变成人间的天国,在这天国之下,以上帝教义取天下和治天下,“拜上帝”既是宗教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借“上帝”而将他们的政治诉求和追求的理想寓于其中。把宗教政治化和反清斗争结合起来,这是太平天国斗争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因此,他的改朝换代的斗争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会党的起义,作为现实的目标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对宗教教义的朦胧启迪和对现实的诉求交织在一起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冲击力,不到半年就进军了大半个中国。但宗教的政治化和政治化的宗教加上《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主义理想的空想化,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下,太平天国“改制”的理想还是很难实现。

  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虽有不少进步的内容,如男女平等,共同参政,土地平均分配,等等。他们虽痛恨清朝专制黑暗,但又崇拜皇权,封王之多,几乎凡金田首义之人均封了王,封王最多达千员以上。

  太平天国虽然建立了一套区别于清朝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机构和官制,但又摆脱不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和影响。根本提不出全新的政治制度方案,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外来的侵略者代表是资本主义的,在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太平天国只能回到封建制度,借助宗教理想来汇聚世俗力量。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是洪秀全无法超越的。所以,一切还是“式样翻新,而名目依旧”。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封建性,落后性极大地妨碍了它的斗争事业发展,乃至导致它最后的失败。

  尽管如此,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仍超越了260多年的会党斗争,太平天国的“改制”行动,尤其是砸孔庙,毁“圣学”,删改孔孟之书,毁弃纲常名教的斗争,引起了封建士大夫官僚们的极大惊恐。

  曾国藩指出:“此岂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中国自古以来,叛乱之事所在多有,但从未有将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本身。再怎样的穷凶极恶的“叛将”,都不犯“圣庙”,但太平天国的目的“不是推翻清朝,另建王朝,而是要将王朝整体消灭。”从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太平天国反清斗争在当时还是引起整个封建社会极大地震动。虽未撼动清朝封建统治根基,但触动了封建社会的敏感神经,直接或间接推动或影响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太平天国政治制度中不少合理的成分为后来的革命者所重视和实践,中共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中,在土地制度方面实现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在革命队伍内实行男女平等,给予妇女和男子同等的政治地位。在教育制度方面,太平天国实行女科考试,这对后来的女子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他们改制建国的斗争,直接和启迪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清政府虽倾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灭亡的命运,在残喘了四十多年之后,还是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辛亥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香山地区是不少太平天国将士的家乡。孙中山自小就耳闻目濡太平军将士反清斗争的故事。他深为太平天国的失败感到可惜。誓志继承太平天国先烈的遗志,为“改变中国”而努力。因此有人将他称做“洪秀全第二”。此后,孙中山随兄长孙眉前往美国的檀香山,初步接触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黑暗的不满,化成他对美好政治制度的向往和追求。1894年他和人秘密成立了兴中会,誓言“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继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后,提出“逐夷建夏”、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此后,随着对国情的更深了解和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1905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并写入中国同盟会的誓词,成为反清革命的宗旨。为了实行这个革命目标,他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连同当时其他革命组织如光复会以及大小会党发动的起义,和众多的“兵变”“民变”抗捐抗税斗争,共同汇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反清革命斗争形势,给清朝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各省迅速响应。一个月内,先后有10多个省份、区域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在冀鲁豫地区,在袁世凯的操纵下,上演了“请愿共和不独立”的一幕闹剧。在袁世凯那里,此举可以稳住袁世凯在这些地区的基本盘,不致号令不出都门。另外,加重他与南方谈判较量的筹码,同时此举也是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清帝早日退位让出政权,使他早日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请愿共和”虽很伪善,但客观上表明了清朝大势已去,共和已是人心所向。民主共和必行于中国,任何人也无法阻挡。正如袁世凯的幕僚王锡彤说的,“清帝退位实仰赖当局阴阳捭阖之妙,而实藉民党发扬蹈厉之势,乃可恫喝而成功。”但归根结底在于革命声势:“民主共和早已深入人心,不能易也。孙中山振臂一呼,民之众者如流水,南京开会,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遂为中华民国诞生之始。”

  而以张謇为首的立宪党人也以清廷大势已去,决心“手捧朝阳。不再扶持落日”,转向拥护共和,支持孙中山革命党人。立宪派的转向支持革命影响很大,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张謇、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浙江立宪党人汤寿潜后来还应邀参加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担任实业、交通、内政三部总长,为新生的中华民国直接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张謇还在财政上,一度支持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下旬,独立各省的代表齐集南京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选举产生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庄严宣告了中国延绵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使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变成了现实。尽管这个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然而它毕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大变革的重要产物,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史上的里程碑。

  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视角看,辛亥革命当然不是旧式农民起义,更不是旧式会党在现代的翻版,在学习西方方面,同样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要比洪秀全深远得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