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
辛亥革命网 2021-05-10 09:11 来源:《党的文献》2021年第1期 作者:金民卿 查看: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使人民政权不断得到巩固,新社会呈现出蓬勃生机,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维护。这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本条件和保障。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经过长期探索提出的战略构想。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为此,党提出和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得到确立和完善,逐步构筑了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体系,为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及相应经济制度,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党的八大召开前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和人民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制定实施“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1956年4月,毛泽东在谈到如何认识苏共二十大、如何“以苏为鉴”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问题时指出,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的教益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9】。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0】;1959年,他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形成了完整的“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年底,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2】从此,“四个现代化”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同时,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判断,“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3】,我国就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依据这个基本国情,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长期性作出正确分析:“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14】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尽管经历过曲折,但我国还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国防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迅速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工业面貌,工业体系和布局基本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显著,科技成果得到广泛运用;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国防尖端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国防现代化初具规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国防保障;繁荣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具有决定意义,“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15】。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6】
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推进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武器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治军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军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保卫人民幸福生活、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牢不可破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