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宋案重审”(3)
辛亥革命网 2018-07-04 13:50 来源:旁听“宋案重审” 作者:欧耶 查看:
就像考证洪述祖虽为赵秉钧的秘书但洪赵关系并不亲近一样,尚小明教授对于陈其美与应夔丞关系的深入探究,也击破了“要害部位的老部下必为铁杆亲信”的简单逻辑。应夔丞确实曾在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担任过谍报科科长要职,貌似应该是陈的“私党”,但实际上陈、应两人却嫌隙极深。尚小明引述宋案刚发生时《民立报》(社长于右任)的报道,应夔丞离开沪军都督府到南京任总统府卫队司令后,陈其美曾致函孙中山,“谓此人殊不可靠”,孙“遂令至下关兵站,后又撤差”。下关兵站时由黄兴主管。应夔丞连续在陈、孙、黄三个人手下都干不下去,其与革命党的缘分也就尽了。联合各革命组织而成的国民党建立时,同为青帮“大”字辈的陈其美并没有把应夔丞领导,由青帮、红帮、公口三大帮会合并翻牌的共进会吸纳进来,也说明陈对应根本不信任。
依此看来,指控陈、应联手刺宋,如非故意抬杠、戏说的话,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浮浅之见了。
不管刺宋者来自哪一方,百余年来,几乎公认宋教仁蹈死之因是——如政党内阁建成,他将是总理的不二人选。赵秉钧之所以被疑为“幕后黑手”,是因为宋教仁要抢他的位子。陈其美之所以被疑为“幕后黑手”,则是因为宋教仁要抢黄兴的位子。
其实根本就没那回事!——尚小明试图从根子上推翻旧说。他搬出了一些从前较少被利用的史料,否定袁赵和黄陈两方存有这样的杀人动机。他在这方面的论证让人耳目一新。但由于历史的进程因宋案而打断,他的推断无法验证,而且反向的史料也同时存在,所以仅可作为一说供读者参考。
尚小明认为,宋教仁其实并非国民党方面牵头组阁的第一人选,从资历和党内认可度比较,第一人选是黄兴,而且宋教仁本人对此也不反对。有“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美誉的黄远庸就说:“国民党中赞成黄内阁派,或有不赞成宋内阁者;赞成宋内阁派,若令大势集于黄君,则亦并无绝对排斥黄君之意。盖平心论之,国民党中固无如许激烈之内讧也。”
就连赵秉钧也认为他的继任者将是黄兴。实际上,赵已经在提前收拾办公室准备移交,他一天都不想多干:“譬如一个机器,哪里能时时刻刻的轮转。我的机器已经用坏了。”他表示,非常赞成黄兴来组织内阁,让他也在这个位子上试试滋味。他还幸灾乐祸地预言:大约挨过几个月的骂,黄即万不能忍矣!
从另一边看,袁赵虽在辛亥前关系亲密,但此时实则已渐渐疏远。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袁世凯最亲信的人一直都是徐世昌。如果袁私底下的合纵连横计划成功,国民党以席次不过半控制不了内阁,那么新的国务总理人选也将会是徐而不是赵。
左右都是到点下台,赵秉钧有何道理去雇凶杀人?
五
总结而言,尚小明以长达50余万言的一部“大砖头”,梳理推导出了让圈内圈外所有关注过宋案的人都意想不到的结论——
宋案≠刺宋案。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刺宋是最后一个环节。
袁世凯主导了宋案前四个环节,但与“匿名氏”攻击及低价购买公债无关,亦未主谋刺宋。
赵秉钧卷入了宋案前四个环节,但与后三个环节毫无关系。不过案发后,他在袁的阻挠和施压下拒绝出庭接受质讯,这就使他一直难以摆脱嫌疑。
洪述祖在所有环节中都是主要角色。特别是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后,洪转而酝酿杀宋,并发亲笔函唆使应夔丞对宋教仁“乘机下手”,而后入京试探袁之态度,为袁拒绝。洪遂先后假托“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诳应将宋杀害。
杀宋造意于洪述祖而非应夔丞,是应夔丞及其少数死党私下配合洪述祖实施的行为,而非共进会组织行为。
陈其美与宋教仁被杀毫无关系。
就是说,不论是过去专业历史书上的叙述,还是当今流行读物中的推演,结论全都不准确。尚小明特别强调,他既不是为国民党辩护,也不是为袁世凯翻案。换句话说,他让“亲袁”和“亲孙”的读者都失望了!
这就是史料的力量——除非还有谁比尚过手的史料更多。
对尚不满的多位论者,都批评他“纠缠细节”。问题是,历史就是由细节构成的,对于真正的史学学者来说,还原历史细节是第一位的使命。以史料见长的尚小明,曾与以思想见长的学者争辩: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历史上的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本身。如果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建立在歪曲历史事实基础上的,那么这种认识无论多么吸引人,都是站不住脚的。
按说,百余年前的是非恩怨,都应该已经交还给历史。孙也罢袁也罢,我们今天都完全可以客观地对待了。但偏有些研究者对古人用情非常之深。譬如有一部影响广泛的翻案著作称:刺杀宋教仁对孙中山、陈其美来讲真是“一举两得”。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宋教仁遇刺案最大的赢家是孙中山与陈其美,他们既清除了党内的“政敌”,又起到了煽动反对北京政府的目的,后来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就是他们目的大暴露。——其强烈的厌孙、憎孙情绪,溢于纸上!再看有些业余研究者在自媒体上对宋案的讨论,整屏整屏的跟帖都是“抑孙褒袁”的立场站队!他们也不想想:孙中山怎么会处心积虑地去策划一场近乎自杀式冲锋、完全有输无赢的“二月革命”?
如山的史料可证,宋教仁真不是孙中山、陈其美谋杀的啊!虽然宋教仁也不是袁世凯、赵秉钧谋杀的,但袁、赵在宋案中确实并不清白啊!
历史真实的模样,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瞎编。除非,你只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寓言,对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在乎。
干巴枯燥、死抠字眼的考据文章,传播效果本来就赶不上充满激情的戏说、演义。一部《杨家将》,能把一代名相庞籍、一代名将潘美彻底污名化,宋史专家们又能如何?事实上,除非侵入史家的一亩三分地,硬说自己书写的是严肃的历史,专业学者一般都是不跟流行的通俗史书、影视文艺抬杠的。
尚小明50多万字的努力,算是成功地在一个不大不小的个案上,捍卫了近现代史学界的话语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