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辛亥北伐之湖北战区(4)

辛亥革命网 2018-05-22 15:1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1911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在湖北进行的黄孝战役是辛亥北伐中最大的会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革命党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奋勇前进,所到之

  1月31日,第三军、第二军抗令继续向前推进,此日,第三军攻克孝感,湘桂联军的一个混成团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清军由于纪律废驰,已无斗志。当混成团乘火车进抵离城约三里地的大士阁附近时,故意拉响汽笛,惊扰清军。清军果然闻汽笛而狂逃,遗弃枪弹,服装,粮秣甚多。这样,第三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孝感。第二军占领三汊埠。清军此时已开始北退,遭遇这两个军的冲击,被迫丢下大量粮食、弹药、物资而去。清军在乘火车北退时,又连遭第二、三军猛烈追击和革命党人爆破,死伤颇重。

  2月1日,第三军、第二军在完成既定战役目标后终于暂时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各部队对于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停止进攻都很不理解。当日上海《申报》第三版报道,“武昌军政府现分各军为三路,第一军由黄州进攻,所部凡两镇;第二军则由黎统制(即黎天才)联合江西、安徽兵攻武胜关;第三军由沈秉堃率湘桂联军为后援。各军分拨既定,俱厉兵秣马以待,不料停战屡次展期,各军俱有忿色。”

  2月2日,湖北革命军第一支队全部占领汉口,第二支队渡江与汉阳反正部队会合,至此,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收复。人民群众热烈欢迎革命军的到来。

  2月3日至5日,湖北境内清军逐步退却至广水、武胜关。

  2月6日,清军继续向河南信阳退却,并在后撤中丢弃大量武器装备,许多人开小差或投降民军。

  2月9日,第一军接受了一个整营的清军投降。以下第一军发给湖北军政府的电报可以证明:“顷据窦统制(即第一军第三镇镇统窦秉钧)报告,广水附近有敌约一营……破指请降。应否收留及收留后如何处置。祈赐覆遵行。”

  其时,革命党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奋勇前进,所到之处,北洋军丢盔弃甲,望风而逃,溃不成军,甚至成建制的反水,真可谓兵败如山倒。至此,清军主力在湖北这个决定性的战场上彻底失败,黄孝决战的胜利和革命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胜利,给予清廷以致命性打击,导致了清廷的覆灭。这些胜利为隆裕太后和载沣、袁世凯向孙中山和革命党妥协奠定了基础,因为各方的妥协,让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新的共和制度安排。迫于辛亥北伐造成的巨大军事与政治压力,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长达四千多年的专制帝制,迎来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作者简介:蔡礼鸿(1949—),男,农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会长)

  参考文献

   [1]何广·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1949)·湖北社会科学(1),2009

   [2]何广·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1949)·见:王兴科主编《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续集)》第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武汉

   [3]王兴科·宋庆龄论辛亥革命·团结报·1995年10月4日

   [4]林森·纪念国庆当切实奉行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6年10月10日,第717页

   [5]傅国涌· 1911,大清朝完蛋的前夜·人民网·2015年12月03日

  [6]冯天瑜 张笃勤·《辛亥首义史》第539-540、544-54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武汉 

   [7]姚惠·黄孝战役中的革命军第三军·辛亥革命网,2014年12月3日

   [8]严威·黎元洪与北伐黔军的命运·辛亥革命研究动态(4),2004

   [9]刘剑·辛亥革命中的黄孝战役·团结报·2011年9月22日

   [10]熊秉坤·行军纪事·见:曹波,熊永铸主编《共和先声》第42-45页,团结出版社,2014年,北京

   [11]高拉尔德致陆军部长先生·1月29日的形势·见: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7,第407-4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武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