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将领张子贞将军的山地作战研究(3)

辛亥革命网 2017-06-06 19:4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尹仑 查看:

本文基于辛亥革命期间,张子贞将军在四川和云南进行的援川、援黔的战争,以及护国战争期间,张子贞将军在云南南部进行的剿匪战争为案例,进行张子贞将军山地作战军事思想研究。

  二、护国运动时期张子贞的山地作战思想

  1915年12月12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发表接任帝位的申令,接下来他开始用高官厚爵来笼络各地军政要员已达到称帝的目的。21日,袁世凯在全国各地掌握兵权的将领中开始授予五等爵位,全国共计封爵128人,其中封张子贞等19人为二等男。随后袁世凯派专使何国华赴云南举行所谓封爵授勋大典,唐继尧、张子贞、刘祖武等人假意接受。

  12月17日,李烈钧等人到达昆明后,便与唐继尧、张子贞、刘祖武等于忠烈祠讨论反袁大计,做出了:一、增加兵力,二、筹划军费,三、补充军械,四、调遣军队等四项决定。12月19日蔡锷等人安全抵达昆明,12月21日唐继尧、张子贞在第一师师部召集云南全省军政重要人士开会,欢迎蔡锷、李烈钧等。蔡锷起立发表演说,主张即日兴师讨袁,维护国体,他说:“我们以一隅抗全局,明知不能取胜,但我们所争的是四万万同胞的人格,我们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随后众人举行了准备起义的第四次军事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宣布起义日期不可再缓”,遂决定紧急行动,先电袁氏,令其取消帝制,然后宣布云南独立。12月22日,又举行了起义前的第五次军事会议,起义将领们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宣誓仪式,歃血为盟。参加宣誓的人员为: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张子贞、刘祖武、顾品珍等39人。其誓词为:“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915年12月24日,张子贞以云南陆军第一师师长身份向全国发出《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电》,通电反袁,“除四川外,分送各省将军、巡按使、镇守使、各师、旅长、承德、张家口、绥远都统均鉴:吾国肇造共和,于兹四载,民情大顺,国度方兴,乃袁氏野心,自为帝制,元凶逢恶,玩全国于股掌,侜张谲诈,薄海痛心。重心五国警告,大局阽危,而袁氏犹悍然不顾,积极进行。甘以四万万人为牺牲,全国土地为代价,真千古未有之神奸,旷世未遭之劫运也。全国人民,同深怨愤,滇省军民,尤为痛心,石烂海枯,誓不从命。昨日业由本省唐将军、任巡按使径电袁氏,要其取消帝制,惩办元凶,限以二十四点钟内答复,并通电各省军政长官,计蒙鉴察。子贞等全体军人,协同一致,此举实为保存我中华庄严灿烂之民国,划削千古未有之奇耻,纯出于爱国热忱,并无丝毫权利意气存乎其间,堂堂正正,大义昭然,当为天下人民所共谅。尚希奋袂而起,合力同心,扫除帝制,重建共和,不胜翘企待命之至!云南陆军第一师师长张子贞、第二师师长刘祖武,旅长孙永安、赵钟奇、刘云峰及全体军官同叩。”

  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暨军政全体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30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张子贞等19人,再次联名致电各省军政长官,促各省兴师讨袁。31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张子贞等9人联名发布《声讨袁逆并宣布政见之通电》。云南宣布独立后,成立云南都督府和护国军,制定了《云南都督府组织条例》,并以陆军第一师为基本队伍编制护国第一军,原第一师师长张子贞任都督府参谋厅厅长、护国军总参谋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期校长。随后,张子贞又任护国第六军军长,准备出兵广东。

  在当任护国军总参谋长期间,张子贞认真总结辛亥革命时期山地作战的实践,提出了山地作战的战术和思想,并著作成文,今天还残存五个章节部分,特整理如下:第一,第一,在战役进行之前,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气象变化情况,山地气候多变,要有相应的准备,此为“知天时”;第二,在战役进行之前,要尽量探查清楚山形地貌,特别要向当地山民询问了解山间的捷径和小路情况,以及能够通过多少人数,此为“知地利”;第三,平时训练时,要多对部队进行山地作战的训练,包括山地急行军和迂回作战,特别是士兵的攀越奔袭能力,此为“知人和”;第四,部队在进行山地作战前,要准备好适应山地作战的武器装备,尽量要轻装便行,重型武器留给后续支援部队;第五,部队将官平时要多进行山地作战战术的演习、训练和学习。

  护国战争胜利后,1915年黎元洪颁布大总统令,授张子贞勋三位、二等嘉禾章、三等嘉禾章,并于同年12月29日授张子贞将军府将军衔,随后任命为军务院参议。

  三、张子贞山地作战研究的意义

  1926年5月,张子贞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参议,参加北伐战争。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张子贞历任第18军、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淮南行营参议。1928年,张子贞任第1集团军参谋,参加二次北伐。1929年,张子贞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行营总参议,南路军行营兼讨逆军第10军高级参议。1930年2月,张子贞任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部参谋长。

  今天,张子贞山地作战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就历史意义而言,在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的历次战争中,以张子贞为代表的革命军人,除了主动进行山地作战的部署以外,而且在战术上积极和主动地发挥云南滇军善于山地作战的优势与特点,利用山形地貌优势,在战场上极大地打击和消灭了敌军,取得了历次战役的军事胜利,为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在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2016年2月1日上午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习近平命令,各战区要聚精会神钻研打仗,关注国家安全形势,拓宽战略视野,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加紧拟制战区战略,完善作战方案计划,抓好联合训练和指挥训练,积极主动谋取未来战争主动权。因此,有必要结合各个战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周边局势等特点,根据各个战区的具体情况钻研打战。

  从国防安全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包括西藏和云南在内的广大中国西部与南部边疆地区,由于特殊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青藏云贵高原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天然屏障,使得这一地区的国家安全维护成本较低,成为了中国的战略大后方。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未来在这一地区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发生局部冲突、反恐等山地特种战争的可能性却不容忽视。

  因此,有必要结合各个战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周边局势等特点,根据各个战区的具体情况钻研打战。同时,不仅是战区军事人员,诸如民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也要积极主动投入到钻研打战中来,利用所学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前,在新划分的西部战区与南部战区所辖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山地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术,这些传统知识是各山地少数民族通过世世代代不断实践与创新而得来的智慧结晶,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当地的国防安全与开展山地山地作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加强我国西部与南部边疆稳定的宝贵资源。这些与山地作战等军事活动相关的山地民族传统知识可以分为以下6类: 1. 传统气候知识;2. 传统物候知识;3. 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4. 传统利用动植物资源的知识;5. 传统生计方式与技术创新;6. 与军事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惯法。

  未来,在中国西部与南部边境地区所开展的军事演习和训练活动中,应该积极钻研山地作战,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上述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张子贞的山地作战实践的研究,发扬其军事思想,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对以山地地形地貌为主的西部战区与南部战区在未来进行山地作战与特种作战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尹仑,白族,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111引智计划”民族生态学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钟岳:《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02页。

  [2] 刘存厚:《云南光复阵中日志》,《云南辛亥革命资料》第30页。

  [3] 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云南辛亥革命史》第95页至第98页。

  [4] 李根源:《辛亥革命前后十年杂议》,《新编曲石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7-388页。

  [5] 周钟岳:《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02页。

  [6] 蔡锷、周钟岳:《建设篇(一)》,《云南光复纪要》第16页。

  [7] 周钟岳:《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02页。

  [8] 蔡锷、周钟岳:《援川篇(一)》,《云南光复纪要》第78页。

  [9] 周钟岳:《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03页。

  [10]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下册第34页。

  [11] 谢本书、冯祖贻、顾大全、孙代兴、高光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12] 张子贞:《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电》,1915年12月24日。

  [13] 唐继尧、张子贞等:《促各省兴师讨袁电》,1915年12月30日。

  [14] 唐继尧、张子贞等:《声讨袁逆并宣布政见之通电》,1915年12月31日。

  [15]《护国军纪事》第一期,1916年

  [16]《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庾恩旸著,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