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社会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7-02-15 15:28 来源:《北京观察》2016年12期 作者:尚明轩 查看: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我们在重温孙中山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业绩时,应进一步激发更加努力地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为振兴中华,做出前人所未能做到的伟绩。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者和先行者。当中国民主革命还在起步时,就提出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国家。他一生都真诚地推崇社会主义,重视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殷切地向往社会主义,执着地坚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方向。这同样是孙中山留给后人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确实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应该对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予以确切评估。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回味和思考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有选择地传承和汲取其中的积极有益养分,并在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获得借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翻阅孙中山的全部著述,可以看出,孙中山特别偏重阐释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他除在《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两部重要著作中有颇大篇幅论及之外,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3月至1924年11月的22年里,在其发表的文章、演说、谈话、函电、批语和有关文告、规章中,涉及谈论这一课题者,尚有82篇(件)之多。在这些论述中,他描绘出一个共和国的前景,突出从劳工运动、实业建设、铁路计划等各个角度阐述和鼓吹社会主义。

  一

  孙中山为什么如此大力地宣传并准备实行社会主义?这绝非偶然。他是孙中山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与时俱进的结果。放眼世界的孙中山,60年的一生中有36年游历和生活在外国,对世界的了解甚多,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毕生都在学习西方。他的思想志趣是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这在其向往、宣传社会主义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

  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已经知道有关各国的社会主义派别有57种之多,研究学者有千百家,出版的研究著作也有几千种,而当时“普通人(即一般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无所适从”。1979年2月间,经宋庆龄先生同意,我曾专程赴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图书室查寻资料,在翻阅孙中山使用过的书籍中,见到颇多本社会主义方面的名著,如麦克唐纳《社会主义运动》、C.H.纳尔《社会主义原理》以及亨利·乔治《社会问题》《社会经济学批判》《垄断集团与托拉斯》等书,并且藏书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文学、传记和历史等16种类别。从这些广泛的藏书中,可以考察到孙中山社会主义原理的渊源所自。

  从孙中山的一些言论中,可看到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相当驳杂。孙中山在1906年曾说,“社会主义流派极多,有主张废资本家归诸国有的,有主张均分于贫民的,有主张归诸公有的,议论纷纷”。他在1912年又说:“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从孙中山的言论中分析,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为养料,既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更受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及第二国际改良主义的影响,来源繁多,确属驳杂不一。但是,与此同时,他还结合时代特点、中国国情和个人体验,而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有所独见而创获”,所以应该是集博采众说与独立创想之大成,是多元智慧的结晶。

  孙中山和马克思主义者无疑存在着世界观的差异,但由于孙中山具有进化唯物主义和进化发展观思想,并和中国民主革命始终紧密联系,这就使得他和马克思主义者在论述中国革命问题时常有近似的看法,比如他们在谋求中国独立发展问题上就有着近似的思路等。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诚然也有不少误解,但他确实有所了解并涉猎过不少的社会主义学说,而且对各种名目的共产党、社会党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具有了自己的独创见解。比如,他对出现于社会主义初期的“均产派”所提出的“合贫富各有之资财而均分之”的主张,并不赞成,认为它虽然激烈却很粗浅,“于事理既未能行,而徒然肇攘夺变乱之祸”。他也不赞成乌托邦派,说他们都是一些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只寄托于子虚乌有的安乐世界,讲些“理想上的空话”,而丝毫没有提出“消灭人类的痛苦的具体办法”。应该说,这对于极“左”和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是很到位的。

  正是由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一定科学成分与积极因素,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备加赞誉,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尤其推崇备至,十分敬佩。他认为,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研究得“最透彻和最有心得”,而“马克思主义得社会主义的真髓”,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而叫“科学社会主义”。他说,当无政府主义逞于一时之际,“厥后有德国麦克司(马克思)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有《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有系统的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有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并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中的圣人,专从科学方法去研究社会问题的解决,所著的书和发明的学说,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集大成”,各国社会主义学者“都是信仰他”,“岌岌提倡马克思之学说,主张平均分配,求根本和平的解决”。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演讲中反复讲了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仅在《民生主义》第一、二讲中提出社会主义者就有40多次,提出共产主义、共产制度者有30多次。在孙中山学说中,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同一政治概念,二者是同义词。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说“民生主义便可说是社会主义的本题”。在晚年又一再声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还指出:“社会主义范围,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和人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民生主义的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生产。”他主张的三民主义,就是“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利益为人民所共享”,即“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这里,孙中山正确理解了中外古今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特征,即“共产”。也就是说,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所有权和分配的平等,特别是实行“土地共有”和“资本共有”,即主宰国家经济命脉的土地、森林、矿山、铁路、电气、邮政等部门和主要企业的国有制。在这一基础上实行“分配之社会化,就是合作社”,以消灭商人的垄断。他认为,民生主义“不但是最高的理想,并且是社会的原动力”,通过它,“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人类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这仅就上述理想本身而言,应该是高出于中外乌托邦理想的。其中,实行共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行社会主义理想的必要条件,尤为中肯确切;他所提出的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决定能否实行社会主义的论点,发人深省。

  如何实行社会主义呢?孙中山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提出一种毫不合时宜的剧烈办法,等实业发达后以求适用,而应用一种“思患于未然的预防的办法,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贫富不均的大毛病”。他主张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方针和办法,即主张用革命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用和平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改良社会”。应该说,这一想法也是颇具匠心和具有远见卓识的。

  孙中山的确提出了发展工业、对外实行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和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等观点,主张“主权在我”的前提下,利用外国资本、人才和方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外国的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且,可以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两种经济能力“互为利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他把引用外资比喻为“水之就壑”,也就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