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云南(2)
辛亥革命网 2017-02-14 13:59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谢本书 查看:
黄兴去世时年42岁,蔡锷去世时年仅34岁,两人都是湖南人,死于同年,葬于同地(长沙岳麓山);民国以来,举行国葬典礼,又是从黄、蔡开始。他们都是从爱国走向革命的,黄兴对蔡锷的事业给予了巨大的关怀。黄、蔡的关系,是的近代伟人之典范,对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云南的革命事业发生了重要作用。云南人民既怀念蔡锷,也怀念黄兴。
三、黄兴与李根源
黄兴对云南革命青年的多方鼓励,热情关怀,耐心教育,是感人至深的。这里我们试举李根源、吕志伊、唐继尧的事例来说明。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云南辛亥起义后,任云南军政府军政部长兼参议院院长,国民党云南支部长,后任北京国会众议院议员。参加反袁护国,为护国军军务院副都参谋,随后任陕西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期任云贵监察使,力主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在日本留学期间,1905年4月,李根源初谒黄兴于东京。同年7月,李根源邀约云南留学青年杨振鸿,罗佩金去横滨,拜见孙中山,在座的有革命党人陈天华、匡一、刘揆一、仇亮及日本友人头山满、宫奇寅藏等人。孙中山勉励云南青年说:“革命是艰苦的事,要卖命。”(15)7月30日,孙中山召集各省留日学生、旅日华侨代表代表70多人举行筹备会议,商议成立中国同盟会事,与会者宣誓入盟,成为同盟会首批会员和发起人。这一天参加会议的云南代表,有李根源、杨振鸿、吕志伊、赵伸、赵华澜5人。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其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同盟会云南支部成立后,深感“云南之危,危及全国;云南之急,急于各省”,(16)有必要创办自己的刊物。何况当时有云南留日学生上千人,(17)也需要有一个刊物交流。恰于此时,即1906年1月,孙中山、黄兴约见李根源及杨振鸿、吕志伊、赵伸、罗佩金5人,向他们提出创办同盟会云南支部机关刊物《云南》的要求,并说:“云南最近有两个导致革命的因素:一件是官吏贪污,如丁振铎、兴禄之贪污行为,已引起全省人民之愤慨;另一件是外侮日亟,英占缅甸,法占安南,皆以云南为其侵略之目标。滇省人民,在官吏压榨与外侮侵凌之下,易于鼓动奋起,故筹办云南地方刊物,为刻不容缓之任务。”若有什么困难,“可随时为之帮助,有事共同商量”。(18)在孙、黄两先生的关怀下,《云南》杂志于同年10月正式创刊出版,李根源和赵伸为干事,负责杂志全面工作。该刊共发行23期及特刊《滇粹》1期。直到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停刊,《云南》是辛亥革命以前,各省以省命名的杂志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种,成为当时学生界“杂志之花”。
黄兴对留学生中的军事人才,尤为关心,认为这些人归国后可能掌握军权,因而不宜暴露参加革命的身份。他叮嘱他们加入同盟会后,处事要慎重,他们的入盟证件统一由黄兴亲自保管。1906年,黄兴从入盟的陆军学生中,挑选部分可靠的同志,另组一个团体,名曰“丈夫团”。1908年黄兴创立大森体育会,以体育训练为名,对同盟会员进行军事训练。黄兴邀约李根源兼任大森体育会的教练,给李根源以很大信任。
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李根源以国会议员身份赴上海,与革命党人商讨反袁问题,就住在黄兴寓所。二次革命后,李根源遭袁世凯通缉,乃亡命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经费上得到也逃亡日本的黄兴等人的支持。黄兴等人又组织了两所学校,一所叫“大森浩然庐”,一所叫“东京政法学校”,以安排亡命日本的革命党人,李根源同样给予支持。
1914年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成立“中华革命党”。新党的建立,孙中山原意为重振党务,发动三次革命,推翻袁世凯的统治。但在党务方面,要求入党人要填《誓约》,加按中指印以示忠诚。黄兴则不同意绝对服从党魁及按手印等,主张仍旧用国民党名义,加以整顿,于是国民党骨干分成了孙、黄两派。胡汉民,居正等主张调和两派意见,李根源则“奔走其间,力求两先生(指孙中山和黄兴)意见一致”。(19)但未取得效果,李根源也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期间,李根源写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一书,揭露袁世凯非法解散国会、擅自修改约法的违法行径。黄兴出资千元,印刷2000册,分送国内各图书馆及相关人士。此后,黄兴、李根源多有交往。黄兴曾为李根源收藏明代画家沈石田的巨幅图画题写了“石田真迹”四个大字。还为李根源编纂之《永昌府文征》写序言和跋,如为李根源编之《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写了“序言”,为李根源所藏米蒂行书真迹写了“跋”,还为李根源曲石精庐石额作了“题识”。(20)
1914年夏秋之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参与中华革命党的原部分国民党人,在东京成立“欧事研究会”,以黄兴为领袖,李根源是主要发起人之一。 欧事研究会虽另列旗帜,而在反袁目标上,与中华革命党则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欧事研究会态度更为激进。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云南开始的反袁护国战争爆发。黄兴、李根源都表示支持反袁护国。李根源从日本归国后即加入反袁行列,先后出任在广东肇庆成立的两广都司令部、护国军军务院的副都参谋兼摄都参谋。护国战争结束后,李根源被任命为陕西省长。其时,黄兴从国外回到上海,过度疲劳,胃溃疡宿疾复发,病情危重。李根源获悉,即到上海看望,与黄兴亲切交谈之后,黄兴托李根源四事:第一,胡瑛是老同盟会员,可是竟参加“筹安会”,无志气无气节,可恨可怜;听说他现在很穷困,我们念当日旧交,应予帮助,让能维持生活。第二,谭人凤为宋教仁修墓,尚未完工,希望大家支持,负责完成。第三,李烈钧所率护国滇军目前在广东,粮饷不继,已到了饿饭的程度,你到京后向黎元洪(时为总统)反映,尽快帮助解决。第四,国会应重视立法,法立,政治才有依靠;光讲政治而无法可依,则政治愈加纷乱而不可收拾。(21)语重心长。
李根源与黄兴的这次见面,竟成永别。黄兴不幸于10月31日去世。李根源获悉后十分悲痛,他说:“丧国元良,失党重心,能不恸哉。”后来黄兴举行国葬之际,李根源为黄兴纪念塔留言,留言最后说:“昔共忧患,心迹最亲。奔驰频岁,如蠖求伸。闻公易箦,终忧国是。遗语相知,瞑而犹视。报隆国葬,死生光炜。”(22)黄兴对李根源不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两人的终生情谊也值得大书特书。
李根源之子李希泌回忆说,李根源曾说,我“生平视为领导者,孙中山先生,黄克强先生,黎宋卿(元洪)总统也;与师友相交者,章太炎先生也”。(23)可见,李根源对黄兴是非常崇敬的。
四、黄兴与吕志伊
吕志伊(1881-1960),字天民,云南思茅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在日本期间,结识孙中山、黄兴等人,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吕志伊和杨振鸿是云南留日学生中最先加入同盟会的。(24)吕志伊入盟后,被推为同盟会云南支部长,在孙中山、黄兴的指导下,参与《云南》杂志之创办。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爆发,吕志伊、杨振鸿等人以同盟会云南支部为核心,在日本东京锦辉馆发起召开了“云南独立大会”,声援黄兴等革命党人在河口起义的战斗,有近万人出席大会,喊出了“云南独立”的口号。
河口起义失败以后,吕志伊等与黄兴、刘揆一等商议,决定创办军事讲习会,以训练同志, 乃于1908年暑假在大森体育学校,以“大森体育会”名义,开办军事训练班,对革命党人进行军事训练,黄兴亲自主持讲课和演习,先后有170人进入大森体育会学习。他们中一些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中的著名军事家和活动家。
云南河口起义与永昌(今保山)起义相继失败后,黄兴、吕志伊等人仍力图发动滇西地区的武装起义,1910年10月,黄兴应吕志伊等之邀,偕赵声一道,由香港到达仰光。“时兴以粤中党人,元气大损,再举不易,拟改从缅甸入云南,联络云南军队起义。”(25)吕志伊陪同黄兴到皎墨,与旅缅侨领、滇籍商人寸尊福会晤,经黄、吕做工作后,寸尊福表示支持革命,愿资助万元作为滇西起义之军饷。(26)还到腊戍、麻栗坡等地调查和筹集经费。然而,经过黄兴审察滇边情势,因交通困难,认为“经营十云南不如-广东”。(27)乃改前议,而集中全力举义于广州,遂有1911年3月29日之黄花岗起义。吕志伊奉黄兴之召,由缅甸来香港,受命负责为起义军起草檄文、文告、法令及保管印信、密令等机要工作。黄花岗起义再次遭到失败,吕志伊十分痛心。
1911年9月中旬,湖北地区革命形势日渐成熟。革命党人派吕志伊去香港,请黄兴急赴武汉,主持指挥起义,共图大举。(28)黄兴毅然同意去武汉主持起义之大计。黄兴、吕志伊正欲动身,武汉起义消息传来。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急电黄兴、宋教仁、居正等赴鄂,并请电告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黄兴乃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被举为国民军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