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云南

辛亥革命网 2017-02-14 13:59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谢本书 查看: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亲自参与了云南河口起义,他对云南开始的反袁护国战争的支持,对中国民主革命和云南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孙中山与云南》(1),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现再写一篇《黄兴与云南》。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只到过云南的河口,然而除了他的精神,他的革命行动对云南产生深刻影响外,他亲自参与了云南河口起义,他对云南开始的反袁护国战争的支持,以及对云南革命青年的关怀和帮助,都是感人至深的,对中国民主革命和云南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阐述黄兴与云南的关系,有助于展示黄兴多彩的革命一生。

  一、黄兴与河口起义

  1908年4月爆发的云南河口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黄兴直接参与的辛亥前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的重要一环,是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武装起义,它既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河口是我国临近越南的边境重镇,云南南部的门户,滇越铁路的交通孔道,交通便捷,是铁路工人和游勇乡丁聚散之地。河口历来为兵家必之争地,清政府在这里设有对汛督办,建有炮台四座,派重兵把守。在云南发动起义,河口是必争之地,“革命军得之,可以四通八达,诚军事上最佳之发动点也。”(2)孙中山、黄兴在筹备河口起义时,也注意到:“云南地当边陲,清廷鞭长莫及,但能一举拿下河口,即可进图蒙自,进取全滇。命滇籍同志从速潜入滇境,……以为接应。”(3)为此,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设立“机关部”,以指导起义。

  还在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前,孙中山、黄兴即着手策划河口起义,计划夺取河口后,进一步控制整个云南。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把留在越北山区的会党武装300余人,命同盟会员黄明堂率领,伪装成工人,分布在滇越铁路沿线。随后,孙中山又派王和顺、关仁甫协助黄明堂,作争取清军的工作。滇军管带黄元贞、守备熊通,激于大义,表示愿意参加起义。

  1908年4月30日凌晨,河口起义爆发,革命军迅速占领河口,宣布河口起义成功。黄明堂即以“中华民国南军都督”名义,布告安民,严申军纪。起义军得到当地军民拥护,迅速扩大,即分兵两路向蒙自、昆明推进。军威之盛,震动中外。孙中山获悉,从新加坡致电当时革命军驻河口机关部主任胡汉民予以嘉奖。河口起义,“迫切需要一位富有经验的革命领袖亲临指导,”(4)于是5月3日,孙中山在新加坡电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制节各军。5月6日,黄兴从越南海防来到河内,5月7日抵达河口督师,军心大振。

  然而,起义军进军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清军派大兵进击河口。同时,越南法国殖民当局与清政府秘密勾结,封锁滇越边境,阻止革命党人和粮食、枪械进援河口。黄兴到达河口时,很快陷入一筹莫展之中,力催黄明堂沿滇铁路进攻昆明,但粮食无继,黄明堂犹豫未决。黄兴只好自己率黄明堂拨给的兵士百人前行,却饥饿难行,兵士疲倦,再三抚慰无效。不得已,黄兴返回河口与王和顺商议,王和顺又以兵少、弹缺为虑,将士多不听指挥。黄兴“乃知本身非有基本军队不能指挥他军,遂决计回河内,拟征集前在钦州共事之同志一二百人,佐以驳壳枪,组织基本队伍,然而再赴前敌。”(5)为此,黄兴与黄明堂商议,决定黄兴返回越南河内,筹集粮饷械弹,组织基本队伍,再返回组织进攻。

  5月11日,黄兴行至越南老街,被法警发现逮捕,后驱逐出境,遣送新加坡。越南境内筹办的一些粮食、枪械又被法国殖民当局扣压禁运。在这个关键时刻,起义军失去主帅,补充粮饷、军械、军队的计划又落了空,而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5月26日,清军占领河口。起义军600余人退往越南境内,被法军包围缴械,送往新加坡。于是,轰轰烈烈的河口起义失败了。起义虽然失败,它却动摇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给全国革命党人以巨大鼓舞。

  黄兴之孙黄伟民在论及河口起义时说,对这一重大事件,先祖父黄兴行有余力的诗词创作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为林顺义书词三首》,简直就是河口起义的进军号角。其中词句:“十万貎貅驰骋地,那堪立马幽燕”;“收拾金瓯还汉胤,重瞻舜日尧天”;“一个是千年老大无双国,一个是万里驰驱第一鞭”。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纵横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第三首《四门泥》:“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人生一世几华年,男儿六尺谁轻贱?金精百炼,磨砺时贤;将军三箭,恢复利汉。便封豕长蛇,也不过再起群龙战”。先祖的诗词,热情讴歌了这次起义的伟大意义,抒写了对革命的热烈憧憬和必胜的信心。(6)河口起义失败了,但它在黄兴的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

  二、黄兴与蔡锷

  蔡锷不是云南籍人,而是湖南籍人。但是,蔡锷在历史上的两大主要功绩(领导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从云南发动护国反袁战争)都是在云南奠定的,他又认为云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7)从这个意义上说,蔡锷可称为湖南籍云南人。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原籍湖南邵阳。1897年入长沙湖南时务学堂,与梁启超结下师生之谊。1899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为锷,再去日本学军事。蔡在日本期间,与孙中山、黄兴相识。蔡锷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于1904年底回到上海,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华兴会的外国组织爱国协会,并曾参加黄兴召集的商议武装反清的会议。不久,黄兴被捕,蔡锷竭尽全力振救,赶往泰兴,向泰兴知县、也是湖南人的龙璋求救。龙璋筹得千金,重贿狱卒和有关人员,奔走营救。江西巡抚夏时亦来电,要求上海道释放与黄兴一起在上海被捕的新军统领郭人漳。清朝当局尚未查明这些人的身份,缺乏罪证,只得将黄兴、郭人漳等一并释放。(8)可见,蔡锷与黄兴此时已有很深的关系。

  1905年底,蔡锷在广西军界任高官,黄兴赴桂林,与蔡锷相会,并告以将在桂林成立同盟会,蔡锷全力支持,“并择学生中之意志坚定者介之加入”。而且蔡锷对黄兴诚笃果毅,“倾心悦服,订为生死交,终身无间言”。(9)所以后人将“黄蔡并称”,而黄兴在与友人通讯中亦称蔡锷为“广西同志”。(10)造成有人认为蔡锷是同盟会员。

  1907年,同盟会在广西镇南关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夕,黄兴改换姓名为张愚诚,偕同赵声,秘密访问蔡锷,有所策划。(11)如此重大问题,黄兴敢于与蔡锷密商,而且蔡锷暗中加以保护,并未泄密,可见两人关系很不一般。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不久,云南光复,蔡锷出任云南都督。云南省内较为安定,而在同一时期西南地区以至全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著名革命党人黄兴等人给蔡锷来电,希望云南派兵援助四川等地,以帮助解除武汉地区的危险。(12)可见,这时黄兴对蔡锷希望是很高的。

  1913年6月,黄兴为了争取蔡锷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曾赠送对联一副给蔡锷云:“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13)说明黄蔡早在十年前已有密切的交往,希望以此深厚的情谊,感动蔡锷。

  1915-1916年的反袁护国战争期,黄兴与蔡锷的交往更为密切。护国战争后,黄兴与蔡锷都因为革命奔走,积劳成疾,双双病倒。1916年8月,蔡锷辞去四川督军职拟去日本治病,9月抵达上海。黄兴闻讯,拖着病体,不远千里,从广东赶往上海看望,两人依依不舍。随后蔡锷去日本治病,然而没有想到的是,黄兴竟于10月31日病逝上海。噩耗传来,在日本福冈医院病床上的蔡锷,十分悲痛,不顾自己亦已病危的身体,在病塌上下了《祭黄兴文》,再写下一副挽联,以哭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14)这副挽联,既是对战友的怀念,也是对战友的哀悼。几天以后,即11月8日,蔡锷也因病危不治而去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